风光旖旎风云变幻的象山港浅海,潮去是泥涂潮来是大海。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下海不用渔舟,人与鱼儿共游大潮中,你从我的肩头漂过,我在你的侧面开网。日潮不过半日,夜潮不过半夜,顺风顺水天气好,准能获得半鱼箩的虾鱼蟹鲎。那时候我们不叫海鲜,习惯叫作“鲜鱼下饭”。 渔归啦!渔夫们上了一个山坡,就是村口的溪桥边。下溪洗渔网洗脚手,再站到“鱼行”门口的空地上开始卖鱼。 头批买主是专做水产生意的行贩,他们从里山角落头、海洋边沿头贩去鲜鱼下饭销往城市,选择的是一流的大鱼大虾大蟹。 第二批买主是离海远一些的山乡人家,家有喜事要办酒席,买的是一整箩的“通货”。 接着来了食堂单位,选择去可以装碗头的鱼虾。最后来的才是本村几家家中没有打鱼人的大妈大婶们。我那时隔三岔五跟着祖母去买下饭。但我们总是等在一旁,让人家先买。买到只只鱼箩都空了,这时,箩底必有一两斤下脚货剩下来。这下脚货,叫作“碎下饭”。 碎下饭都咪咪大,杂七杂八。也只有我们本村人要买,当然渔夫也想带回让家人食用。正因为卖价特低,自己才吃得起。 拿回家倒在大桶里,先要分类,各管各煮。有小鲳鱼四条,对切开,用蔬菜做帮头,做一大盆鱼羹。淋些醋,鲜爽之味扑鼻而来。 有两只小目鱼,不切碎,咸齑用整根,带汤焖。这一大碗目鱼咸齑又香又鲜。 有一把小白虾,用萝卜刨丝,不放别的,仅放适量盐,带汤煮。这一大碗很清爽。 有五六只舌鳎鱼,一盆装不满。可以卷成筒,将其尾与头接住,往热镬里贴,不断淋些酱水,然后加盖,鱼熟了就是一卷卷的了。装了一满盆,很好看。名为“卷金笼”。 有约莫半斤的小鱼:泥鱼、乍鱼、弹涂鱼、梅童鱼等,可以合起来用葱烤。简称“烤下饭”。 小葱烤小杂鱼,是我们海边山岙人家的一款当家下饭,滋味浓郁,不易变质,携带也方便。烤法:将鱼剪去翅须,半斤小葱切碎,一起放入容器,倒入两匙酱油、适量盐,拌匀,等三个小时左右。热镬倒入三匙素油,把鱼葱连同汁水都入镬,翻几下,不再动它。中火烧,加盖。烧至上气,鱼已熟了七八分。开盖,转小火,用筷子把鱼与葱摊开,镬底留个潭,用汤匙不断舀起潭里的汤汁泼向鱼葱。渐渐熬干了汤——这样的操作是让鱼的鲜、葱的香充分相融并浓缩。在将焦未焦之时,断火。待镬稍凉,小心铲起盛盆。 标准的烤下饭是:鱼不烤碎,葱不结块,松松散散,好似苔条炒腰果的样子。 碎下饭经过分类,已煮出五碗美味佳肴。还剩下几只小蟹,桂圆样的大,煮熟,盛入铅盆另外放着。这类货是碎下饭的最低层,叫作“杂拉”,杂拉是专门休闲吃的,潮潮都有,多少些而已。杂拉多的时候,大人小孩坐下来一块儿吃着玩,少的时候,我们这些半大孩特地去泥涂拾来海蛳螺,煮熟闲吃。 那时候农村人家糖果饼干买不着,晚饭后闲吃杂拉是习惯。吃得小孩们长出来的恒牙雪白整齐,人也越长越眉清目秀。 小杂鱼除了用葱烤,也可以不用葱,那叫“酱烤”。有葱无葱,烤法相同。 有一种小眼睛梅鱼,如果鲜度好,最宜“清烤”。不用油,不用酱,不用葱。仅仅用适量的盐。冷镬下鱼,拌匀盐,边上淋点点清水,加盖,中火烧至上气。开盖,转小火,熬干水分。待镬冷,装盆。也可撒些葱花。 完美的清烤梅鱼:一条条小鱼完整无损,洁白如玉,其头部略呈金色和红丝,非常清新脱俗。食时蘸醋。 写到这里,差点忘了食用碎下饭还有另外的好处——这些小鱼出生不久,体内还未积聚成长中应有的不良物质。人食之,营养纯正,气味平和,应是食物中的佳品。但这与煮法大有关系。印象里,城市人家买来小鱼总是用油炸,好似炸油条。还有,煮舌鳎鱼竟把鱼皮剥掉了。煮大虾,生的就把虾壳剥去了。煮蛏子,装盆前先开壳,并下酱油……在我看来,这些就是城乡差别吧。至于我描述的这款小鱼烤烤,恕我眼拙,我还真没在城里看到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