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艺林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10月27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范地的弦歌余韵

    楼伟华 

    

    镇海蛟川五里牌村,是一个靠近繁华市区的“城中村”。几天前,这个小村庄突然热闹起来,十余位国内顶尖的音乐家来到这里。

    他们是来寻访一位音乐大家的弦歌余韵的。

    这位音乐大家名叫王范地,五里牌村是他的祖籍所在地。不久前,十余位音乐家来宁波参加《回响》——王范地经典作品回乡献演系列活动,寻访王范地故里是活动内容之一。琵琶演奏家、宁波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傅丹,是这次活动的积极推动者,她说:“就凭王先生的一首琵琶曲《天山之春》,便可以在中国音乐史上流芳千古,而他的艺术成就远远不止这些。”

    王范地从小喜欢音乐,一开始拉二胡,进入上海滑稽剧团,担任乐队主胡。艺术是触类旁通的,后来王范地又“玩”起了琵琶,成为北京电影乐团的一名琵琶演奏员,为很多电影配过乐。

    1957年,24岁的王范地参加世界青年和学生双节音乐大赛,获得器乐比赛金质奖第一名——这是中国民族器乐第一次在国际大赛上获奖。1964年,中央音乐学院成立,王范地调入该院成为一名老师。传授琵琶技艺之余,王范地延请故宫博物院、避暑山庄的文物专家,给学生讲解楹联、匾额的文化含义,提高学生的国学修养。他带着学生们赴全国各地采风,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教学的同时,他创编了《天山之春》《送我一支玫瑰花》《红色娘子军随想曲》《澜沧春晓》等琵琶独奏曲,并录制成唱片和盒式磁带。这些琵琶乐曲,成为每一位琵琶练习者的必学曲目。王范地兴趣广泛、多才多艺,会几十种乐器,他想以此来丰富琵琶的音乐语汇和表演技巧。凭此,王范地“玩”成了中国当代集演奏、作曲、教育、理论研究于一身的琵琶艺术大师。

    为了实践自己多学科交叉的教学理念,上世纪90年代,王范地创建了“华韵九芳”。这个小型的民族器乐团队由9位青年艺术家组成,演绎中国的民族乐曲和王范地创作的乐曲。这9位姑娘,现在都成为中国顶尖的演奏家。在这次“回响”活动中,她们中的4位来到自己老师的故乡献艺,她们是著名二胡演奏家宋飞、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会长吴玉霞、著名古筝演奏家李玲玲、著名扬琴演奏家林玲。宋飞曾经跟王范地学习琵琶,主要弹奏文曲。王范地对宋飞说: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二胡演奏家,必须博采众长。于是宋飞在学习二胡的同时,兼修了13种民族器乐,并把琵琶名曲《大浪淘沙》改变成二胡独奏曲。宋飞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学院副院长,她说:“先生一直不喜欢张扬,反对别人叫他音乐大师。他也没有担任过什么耀眼的职务,但在中国每一位民族器乐演奏家心目中,他永远是一座丰碑。”

    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器乐系主任、著名琵琶演奏家章红艳,在王范地艺术研讨会上动情地回忆道:“王先生虽然不是我的专业老师,但我仍然向他求教过琵琶演奏艺术,他还是我硕士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3年前,先生逝世的那天上午,我正好有一个演出活动,当我弹奏第一个音的时候,突然弦断音止。我换了一根弦时,还是弦断音止……”说到这里,章红艳哽咽了。

    中国音乐理论权威田青教授,当年受王范地所托,担任“华韵九芳”的艺术顾问。这次,他也来到了宁波。他说:“王先生是一位真正视艺术为生命的传统文人。他不仅仅是一位技艺高超的演奏家,更是一位造诣深厚的音乐理论家。他不但兼修了中国的民族器乐艺术,还融合了西洋音乐理念。可以这样说,他已经从技的层次,上升到了道的境界。中国的古代文人,都在追求诗书礼仪乐的结合,王先生则是以琵琶艺术为载体,成为一位音乐文化大家。”

    田青还回忆起王范地的一桩逸事。王范地曾经把广东传统乐曲《双声恨》,改编为琵琶曲,圆熟地演绎了牛郎织女爱与恨的故事。当年,曾经有唱片公司要录制《双声恨》,他们认为只有请王范地亲自来演奏才够味。过去的《双声恨》传抄谱中配有歌词:“愁人怕对月当头,绵绵此恨何日正当休,悔教夫婿觅封侯……唉呀,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节一登楼,遍洒春江都是泪,流不尽,别离愁……”王范地创作的《双声恨》琵琶曲,开始的慢板段落,色彩暗淡,曲调哀怨缠绵,多段旋律的重复如泣如诉,深沉悱恻,凄怆之情可见一斑。后面快板乐段的反复加花演奏,速度渐快渐强,明朗有力,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如五里牌村那样,低调了一辈子的王范地,也许根本没有想到去世后,他的艺术理念会弥久地影响着一代艺术家,想不到故乡的人们对他依然充满深切的怀念。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