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雪门和孩子们在一起 |
|
晚年张雪门 |
|
张雪门(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
20世纪30年代,国内幼教界有“南陈北张”之称。“南陈”即陈鹤琴,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北张”即张雪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 张雪门(1891—1973),宁波鄞县(今鄞州区)人,他把毕生精力献给幼儿教育事业,他的幼儿教育思想和实践,对我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影响巨大。张雪门在幼儿教育目的、行为课程和师资培养等方面的论述,至今仍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同时,他一生不为名不为利、几十年如一日为幼教事业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工作作风,也值得我们学习。 赵宁善 宁波办学 张雪门原名显烈,字承哉,幼年饱读四书五经和大量古诗文,国学功底深厚。1911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第四中学(现宁波中学)。1912年,22岁的他出任鄞县私立星荫小学首任校长。 张雪门在青年时期就对幼儿教育产生兴趣,到沪宁一带参观了30所幼稚园(幼儿园旧称,下同),目睹当时一些日本式的蒙养园或教会办的幼稚园对幼儿奴化式的教育,深感痛心,遂立志投身幼教。1918年,他与几位志趣相投者,在鄞县创办了第一所中国人自办的星荫幼稚园,并任园长,开始了对幼儿教育的探索实践。 办学过程中,张雪门深刻意识到办好幼稚园的关键在于师资,培养理想的幼儿师资非常重要。1920年4月,他创办了宁波市第一所幼儿师范学校,名为“星荫幼稚师范”,从此开始了他的幼稚师范教育工作。 见习实习幼稚师范教育思想,是张雪门幼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教育研究主要有两类实验园地,一是幼儿园,二是幼儿师范。张雪门认为,如果我们研究幼教仅限于幼稚园的教育,抛弃了师范教育,这无异于“清溪流者不清水源,整枝叶者不整树木,绝不是彻底的办法”。他注重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把见习和实习放在突出的位置。 张雪门让师范生利用半日制幼儿园的设备办平民幼儿园,经常到幼师所属的中心幼儿园开展各种实习活动;借用一些蒙养院、小学、幼儿园扩大实习场所,让师范生均有机会从事各种办学及教学活动。 张雪门还改革了幼师教育,将“实习”贯穿于学习过程中。第一是参观,时间为一个学期,用以培养幼稚师范生对幼稚园的基本观念;第二是见习,时间为一个学期,就是把师范生从参观中所得的经验,再经过一次行为的表演,使他们认识更清楚,观念更坚定;第三是试教,时间是一个学年,让师范生参与幼稚园教学业务活动,给他们一个较长时间独立负责的机会;第四是辅导,时间是一个学年,让师范生从实践中认识教育的真正价值,并在辅导中培养他们坚贞卓绝的人格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潜心钻研 1924年,张雪门进入北平大学任职员,并在教育系旁听学习。一次偶然机会,发现福禄培尔(德国著名教育家)讲义的残页,开始了对福禄培尔的研究,并决心一年研究福禄培尔,一年研究蒙台梭利(意大利教育家),再一年研究世界各国的幼稚教育,然后以毕生精力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幼稚教育。 就是这样坚定不移的从事幼教工作的决心,促使张雪门努力研究国外幼稚教育,从幼稚园课程入手,在儿童生活中获取材料,编制幼稚园课程。1926年,他在《新教育评论》上发表《幼稚园第一季度课程》,引起幼教界人士的关注。同年,著作《幼稚园的研究》在北新书局出版。这可以说是张雪门探索幼儿教育中国化的最早尝试。 当时,张雪门曾根据教育目标的不同,把中国的幼稚教育分为四类:一是以培植士大夫为目标的幼稚教育。清末仿效日本办理的蒙养院就属于这一类。他曾这样描述:“在这种教育底下,儿童是被动的,双方都充满了压迫的苦闷。所学的是零零碎碎的知识技能,都是浮面的,虚伪的,日子稍久就立刻忘怀了。” 二是以培养宗教信徒为目标的幼稚教育。他指出,教会办的幼稚园,其教育目标是以培养基督教教徒为标准,力图通过宗教教育奴化幼儿。 三是以发展儿童个性为目标的幼稚教育。他指出,从意大利和美国传入我国的、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能够使儿童有最大、最多的思考机会。但在抗日战争爆发前,他认识到这种观点完全不适应我国当时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认为教育如果不考虑社会需要,那就没有多大效果。 四是以改造中华民族为目标的幼稚教育。他认为教育是改造中国的关键,而幼稚教育应居其始。应通过教育“培养国民生产的习惯与兴趣,团结的能力,客观的态度,自动的精神,并唤起民族的意识及反帝国主义的情绪”。 所以,张雪门提出改造中华民族的幼稚教育有四项具体目标:铲除民族的劣根性,唤起民族的自信心,养成劳动与客观的习惯态度,锻炼我民族为争中华之自由平等而向帝国主义作奋斗之决心与实力。 传播理念 基于这种认识,张雪门主张幼稚教育必须得根据三条原则:中国的传统文化、国家民族的需要、儿童的心理发展。因为这样才能培养儿童的伦理观念、民主生活和科学头脑。他认为幼稚教育的目标必须随时代的前进而改变,符合时代的需要和造就中华民族优秀的新一代的要求。 1927年,张雪门创办艺文幼稚园,并组织人员参观孔德、艺文两处幼稚园的设备及教学活动,以此引起整个教育界对幼儿教育的兴趣和关注。1929年,创办孔德幼稚师范,并提出“骑马者应从马背上学”的口号,采取半日授课半日实习的措施。为彻底贯彻这一措施,在孔德幼稚师范自办幼儿园,还借了一所蒙养园供师范生实习。 1930年,张雪门创办北平幼稚师范学校,并依据“教育即生长”的原则和“做学教合一”的原理,开始了全面的幼儿教育实验活动。当时正值行为主义学说在我国传播,他也在此时开始了对幼稚园行为课程的研究。张雪门先后在《幼稚教育概论》《幼稚教育新论》《新幼稚教育》等著作中,对幼稚园课程问题进行了专门探讨。 幼稚园行为课程理论的基本思想就是:生活即教育、行为即课程。强调通过儿童的实际行为,使儿童获得直接经验;同时要求根据儿童的能力、兴趣和需要组织教学,主张采取单元设计的方法,打破各种学科的界限。 在《幼稚园的研究》一书中提出:“课程是什么?课程是经验,是人类的经验。用最经济的手段,按有组织的调制,用各种的方法,以引起孩子的反应和活动。”同时指出:“幼稚园的课程是什么?这是给三足岁到六足岁的孩子所能够做而且欢喜做的经验的预备。” 在《增订幼稚园行为课程》一书中,张雪门解说什么叫行为课程:“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他认为这种课程“完全根据于生活,它从生活而来,从生活而开展,也从生活而结束,不像一般的完全限于教材的活动”。 延续事业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占领北平,张雪门毅然离开北平,将北平幼稚师范迁往桂林,开办了“北平香山慈幼院桂林分院”“广西幼稚师范”,并担任校长。随后他辗转到陕西城固、重庆等地,继续幼教事业。 抗战胜利后,张雪门返回北平,想要重新开办北平幼稚师范,但原校址已改办女三中,无法发还。张雪门应中国台湾地区友人之邀,离开北平前往台湾,继续他的幼教事业。 1946年7月,张雪门创办台湾省儿童保育院,后更名台北育幼院,任院长。1952年,由于身体原因,张雪门离开育幼院,居住在台北郊区北投大屯山麓之石室,勤奋写作,并认真辅导从事幼儿教育的来访师生,设计幼稚师范教育实验区。张雪门在台湾历任62所幼儿园顾问,并作幼儿教材教法和幼教改革专题讲演。在报纸上主办幼教专栏,台湾人民尊敬地称他为“幼教巨星”。 1960年,张雪门突患脑病,半身不遂,在眼睛几乎失明和手脚失灵的情况下,凭借顽强的意志与病魔搏斗。他借用放大镜,一天只能写几十个字,仍完成了《幼稚教育》《幼儿课程活动中心》《幼儿无际论》《实习三年》等多部专著,为我国幼儿教育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 张雪门晚年客居台湾,但他心系大陆,曾作《芙蓉》一诗:“未向园林添艳色,时从来客探芙蓉。年来心似秋光淡,却忆西山一片红。”西山即北京香山,诗中深情抒发了他对北京的怀念。1973年4月18日,因脑病复发,抢救无效,张雪门在台北市立和平医院逝世,享年83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