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记忆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11月03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庵东有个“包青天”

包公寺

    

    

    

    彦 之 文/摄 

    

    慈溪庵东镇南,有座包公寺,远近闻名。

    包公寺里当然供奉包公。很多人知道庵东的起源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兴建的万嵩庵有关。作为庵东历史上最早的宗教建筑,万嵩庵最初供奉的是潮神(海神)。到了清同治七年(1868年),庵东另建了一座草舍庵。民国二年(1913年),经过扩建,更名为万福庵。后来有一位惠生和尚主事,再次扩建院落,又易名为包公殿——这便是包公寺的由来。庵东是东海边的大镇,民众信奉海神特别好理解,但为何供奉包公,就令人不解。按照镇志里的说法,“奉包拯为神灵,祈求保佑四方百姓,为民做主”。

    包公殿的原貌,早已不存,现在的包公寺,是1992年由乡贤募集资金、易地重建包公殿的基础上,经逐年扩建而形成现有规模的。至于“包公寺”这一名称,直到2006年才正式批准确定。不过镇上的老人还是习惯管这座寺院叫“包公殿”。

    遥想1992年,消失几十年的包公殿重建落成,对小镇的老百姓来说,是一件多么激动人心的盛事!从此,镇里举办各类民俗活动,往往也跟包公殿相关。小时候,有一年赶上镇里舞龙,那条五彩斑斓的“神龙”就是由包公殿出发的。舞龙师傅们高高擎着,游行队伍从镇南一路行进到镇北,那场面真叫一个“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大人们看得兴高采烈,还纷纷叫小孩子往舞龙队伍里钻,去那一节节的龙身下边绕圈跑,说是能带来福气。我们正巴不得凑这个热闹呢,多好玩呀!

    20世纪90年代初,小镇居民的生活水平较80年代明显上了一个台阶,彩色电视机进入千家万户。这是港台文化大量涌入的时代,更是台湾电视剧在大陆一枝独秀的时代。1992年的《新白娘子传奇》、1993年的《包青天》、1994年的《倚天屠龙记》,哪个不是火爆荧屏、红极一时?哪天晚上不是家家户户守在电视机前等着看这些动辄几十集、上百集的连续剧?那旋律优美、耳熟能详的主题曲哪一首不在大街小巷传唱不衰?尤其《包青天》,200多集的长剧分成四十几个单元,情节跌宕起伏,真是让人百看不厌。许多年后,我陆陆续续在京剧及一些地方戏曲节目中看到不少“包公戏”,回头再对照电视剧,才恍然发觉,原来曾经的《包青天》,竟与传统戏曲联系这么紧密!你看《包青天》各单元中的“铡美案”“狸猫换太子”“探阴山”“乌盆记”等,哪个在京剧中没有同名剧目?

    后来离乡日久,消息渐杳,再没去过包公殿。今年夏天回庵东的时候,我特地去寻访了新的包公寺。包公寺在镇南横路,紧邻元祥村居委会。簇新的山门,门额正中悬挂着写有“包公寺”三个大字的金匾。跨进山门,逐一参观,发现寺内建筑倒也简单,前后就两进殿堂,前一进天王殿,后一进大雄宝殿,就是常见的佛教寺院格局。“怎么不见包公像?”正疑惑间,瞥见西首还有扇小门,门外隔一条小路,通往一座院落,也有扇小门。寻摸过去,发现这才是真正的包公殿。只见殿内供奉着几尊塑像,大小与真人相仿。正当中坐着包公,左手边立着幕僚模样的文士,面前摆一张案桌,桌子四角各站一名带刀侍卫,服色为两红两黑——这形象简直就是照着电视剧《包青天》复原的。想必那文士就是公孙先生,四侍卫就是张龙、赵虎、王朝、马汉。

    或许,对当代人而言,电视剧《包青天》给包公信仰带来的影响力,实在太大,实在深入人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