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茶座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11月12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脉绵延700多年的谢家、被弃市处死的状元张信、刚正不阿的贺钦……

漫话镇海“进士史”

镇海牌门头村的父子进士亭

宁波中学和镇海中学的创办人之一盛炳纬。(图片来源:资料图)

“四明十才子”之一陈聿昌宅第的木匾

    

    

    

    

    

    

    进士,是封建社会的最高学历,一个地方出过多少进士,是当地崇文厚德的重要标志。在实施科举制度的一千三百年间,宁波镇海共出过102名进士(包括原定海县统隶、原昌国县境300年间产生的舟山进士)。这个群落里,出现过一大批出色的行政管理专家、教育专家、文史专家。

    

    顾瑜芯 

    

    一

    古代脱产读书考进士,是一件很需要经济实力和家族积累的事情,多以家族、亲缘和师承关系为主导。究其原因,是这些豪门大姓掌握着政治、经济和文化资源。他们深受儒家思想影响,重视家学、家风的传承,视取功名为正途。

    镇海的进士群体亦是如此。唐广德二年(764年),安吉县苕溪乐姓商人卜居灵岩,至六世有乐仁规、乐仁厚考中进士,分别在唐龙纪元年(889年)和大顺二年(891年)。明洪武初,乐氏家族辟为定海教谕,教出洪武状元张信、进士陈韶等弟子。宋崇宁二年(1103年),婺州府东阳人沈开卒于定海,后代在当地定居,宋代有沈子霖、沈铢、沈镗、沈焕、沈中文、沈晟、沈士龙、沈大圭、沈芑9人成进士。

    宋宣和七年(1125年),平江府谢宇中进士,官封定海,在任上殁,他的后人定居在县城,衍成大族,明代有谢琛、谢渭2人成进士;清代有谢泰宗、谢荣昌、谢兆昌、谢绪彦、谢訚祚、谢辅墀、谢辅坫、谢辅濂7人成进士。一城文人,半城谢家,文脉绵延700多年,在全国都是一个奇迹。

    二

    古代的状元一般当不上大官。这固然有状元人数太少的因素(从唐至清,总共只产生不到640名文状元);另一方面,考上状元有时候只是说明他的文采比较好,会写文章,但有没有治国的本领,就不一定了。

    镇海唯一的状元张信,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三年后,升为侍讲,为正六品。洪武三十年(1397年)科考,刘三吾担任主考官,结果中榜的51人全是南方人。北方考生联名上告。朱元璋命张信等六七位翰林、侍讲复阅试卷。张信阅卷后认为刘三吾所取无私,坚持维持原取。朱元璋震怒,下令刘三吾戍边,张信被弃市处死,时年仅25岁。不久,朱元璋亲自出题,重新组织会试,结果录取的61人全都来自北方。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南北榜案”。“南北榜案”其实并不是一场科举舞弊和反舞弊事件,而是一场统治者利用科举来扩大统治基础、笼络士人的政治事件。

    镇海出过6名尚书,分别是大碶湖塘人乐仁规,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授兵部尚书,其弟乐仁厚授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县城薛家弄人薛三才,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升兵部尚书;其弟薛三省,天启初升礼部尚书,崇祯元年(1628年)改授南京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县城仓河头人邵辅忠,天启五年(1625年)升兵部尚书。县城人屠粹忠,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升兵部尚书。唐朝的进士不分等次。镇海明清四位尚书都出于三甲。

    考中状元虽然起点很高,但留在皇帝身边,若想升迁,只能靠皇帝赏识。而只要考中进士,不管是二甲还是三甲,都会到外地去上班当知县,或者是去六部里面当差。多岗位锻炼,历来是成就人才的不二法门。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几位尚书几乎都出自豪门巨族,乐氏、薛氏都是兄弟尚书,屠粹忠源出明州屠氏,明代就出了好几位尚书,与出身寒门的张信比,几位大佬背后的资源显然更加丰富。

    三

    唐代科举重视诗赋,唐诗繁荣发达。宋代庆历、熙宁改革,重视策论、经义考试,便造成了宋代散文的生辉。明清以八股取士,束缚思想莫过于此,所以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学问由此衰,心术由此而坏。”

    综观历史,唐宋进士文星璀璨,明代以后日益黯淡,镇海的进士也符合这一规律。宋朝宣和三年(1121年)进士曹粹中有《诗说》三十卷,清初史学家全祖望认为“论吾乡诗学者,当推先生为首座”。乾道五年(1169年)进士沈焕继承陆九渊心学,与杨简、袁燮、舒璘同创南宋四明学派,人称淳熙四先生,誉为“浙中之梁木”,淳熙五年(1178年),朱熹也要到镇海城内会见沈焕,与之问辩探讨理学。明清两代只有崇祯十年(1637年)进士谢泰宗,时人称其为“经济文章咸卓当代,继先业开后贤,岿然作中流之砥”,并誉之为“吾邑风雅之大宗”,但与先贤比,成色已显不足。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清朝文学大家姚燮,虽然中举,但最终没有考中进士。他的门生陈聿昌却是进士,时称“四明十才子”之一,但对古诗文并不擅长。明朝以后的科考,更加突出文官选拔制度的本质,而不是文学创作才华和经典阐释能力的考查。

    四

    镇海历为军事要地。特别是明初扩城建卫所,清驻水师,这些军人家族中,有5位考中武进士,分别为明代的李环、李廷璿、贺士谟,清代的汤杰、孙鼎元。

    李环祖父是卫指挥,父亲嘉靖年间在镇海帅师防御倭寇。李环中武举后,督浙西水军,独帅舟师在诸海岛巡逻,一次在徐公山以孤军力战倭寇,斩获数十级。万历十一年(1583年)成为武进士后,进都指挥签事,掌卫篆。任职三载,在御史台考核中,列全省武官第一名,升湖广靖州守备。在楚地衣不解甲,身先士卒,三月平定诸苗,不久积劳病死,年仅四十四岁。

    镇海军人世家也出读书人。如明朝正统十年(1445年)进士史敏、成化二年(1466年)进士贺钦、嘉靖十七年(1538年)进士王心。特别是贺钦,安家辽东广宁后屯卫,不光学问好,品德也高,深孚众望。明正德四年(1509年),太监刘瑾巧取豪夺辽东田地,激起民变,贺钦当时告病在家,前往劝阻,老百姓听从他的建议,止杀以待命。镇兵前来镇压,贺钦极力为老百姓开脱,一场大祸消弭于无形。当时有边将诱杀边民冒领军功,看见贺钦感到很羞愧:“他人可欺,吾敢欺贺先生耶?”

    五

    如今镇海的一些地名,还有当年这些进士的痕迹。除了谢家河塘、薛家弄等地名,还有一些建筑物留存至今。

    澥浦牌门头村有父子进士亭,表彰的是明景泰五年(1454年)进士刘洪、弘治九年(1496年)进士刘光父子。镇北望族十七房郑家,起自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进士郑谦,最为显赫的是在后堂楼进士第前的一对高大旗杆,十里外都能望见。曲汇塘有草舍利舍,是清同治十年(1871年)进士陈聿昌宅第,屋子里还有“进士”“登科”“副贡”三块木匾高悬。县城仓河头有邵辅忠故宅,俗称大司马第,宅前有马鞍埠头,东面一座尚书桥。

    不过这些,都比不上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盛炳纬的事业。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不可避免地对科举制度带来冲击。一些清末的进士,也积极投身于新式学堂和新式教育,培养人才以应对山雨欲来的大变局。盛炳纬就是其中的翘楚。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盛与宁波知府程稻村共同创办储才学堂,后更名为宁波中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由张之洞楷书“宁波府中学堂”石门额,至今矗立在宁波中学校园内。1911年盛炳纬在镇海建立了全县第一所新式学校——镇海县中学堂,这所学校几经波折,最终定名为镇海中学,蜚声海外。

    直隶人张之洞虽为同治二年(1863年)进士,却是千年进士制度的掘墓人。1903年,他和袁世凯上《请递减科举折》,提出“是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兴;将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远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即永远不能争衡于各国”。1905年,清廷宣布废除科举,中国封建科举考试就此寿终正寝。镇海进士与他有渊源,也是佳话。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