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记忆·讲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11月17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车木师傅


①车木师傅执刀就料,车刀轻轻吐出一串串木花

②老人使用的是旧式纵向车床

③车出的一些生活日用器物

④专门制作楼梯扶手的车木师傅,如今依然有很多活

    桑金伟 文/摄 

    

    有一种工匠,我不知该怎么正确称呼,慈溪本地俗称其为“车木师傅”。

    车木是一门与百姓日常生活相连的技艺,车木师傅车出来的小件,如擀面杖、菜刀柄、算盘珠、线板子、洗衣的棒槌、小铲的木把、桌椅的腿脚、布机上的圆件、弹棉花用的弓槌、儿童的木头玩具等,都是大众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过去车木的生意很兴盛,只是现在有了塑料等替代品,车木渐渐不多见了。

    别地也有称此行当为“圆木匠”的,因其制作出来的器物都是圆的且为木质,故名。但很多地方称“箍桶匠”为“圆木匠”,这就容易产生混淆,“圆木匠”的称呼不甚确切。

    也有称此行为“车匠”的。汪曾祺在《故人往事·戴车匠》中说:“戴车匠是东街一景。车匠是一种很古老的行业了,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车匠,无可考,想来这是很久远的事了。所谓车匠,就是在木制的车床上用旋刀旋小件圆形木器的那种人。从我记事的时候,全城似只有这一个车匠,一家车匠店……戴家车匠店门面很小,只有一间……作坊靠西墙,放着两张车床。这所谓车床和现代的铁制车床是完全不同的。就像一张狭长的小床,木制的……当中有一个车轴,轴上安小块木料,轴下有皮条,皮条钉在踏板上,双脚上下踏动踏板,皮条牵动车轴,木料来回转动,车匠坐在坐板上,两手执定旋刀,车旋成器……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瓤,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很好看。住在这条街上的孩子多爱上戴车匠家看戴车匠做活,一个一个,小傻子似的,聚精会神,一看看半天。”

    早年浒山西街就有这样的一家“车匠店”,儿时的我就是“一看看半天”的“小傻子”。

    多年前,我去汪曾祺的家乡高邮时,特意寻到了那条“东街”。当然“车匠店”是不会再等我的。

    然而“车匠”这个称呼同样容易引起歧义。车匠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之,但那个“车匠”是指造车辆的工匠,在《后汉书》上就有这个称谓。

    而在江南一带,又把用纺车来纺丝的人称为“车匠”。如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绪言》中说:“……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找。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纺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曰车匠,立濂溪坊……”

    显然,这个“车匠”与汪曾祺和《后汉书》所说皆不同。随着机械的发展,用“车”的地方越来越多,“车匠”之称更易误解。

    汪曾祺的“车匠”之称,源于他说的“车床”。当年这种木质车床,显得粗笨,却能轻易“车”出滚圆的东西,是因为“车”能带动制品快速旋转。这与制陶弄瓷的转轮一样。俗话说,“砍的没有旋的圆,手巧不如家什妙”。意思很明白,无论怎么砍、刨、刮,也没有“旋”出来的圆滑匀称;无论多巧的手艺,没有合适的工具也不行。

    陀螺,宁波人称为“打煞坯”,小时的我们买不起,就自己动手做。预选粗细适中、“圆度”较足的树干截取一小段,这不难。但要在这段圆木下部削出一个正锥体,却不容易。倘若交给车木师傅,一分钟就可搞定,出来的成品漂亮而且“锥度”恰当。

    北方常把“车木师傅”称作“镟匠”。中华书局出版的《北京三百六十行》中称这种镟匠为“镟床子匠”:“凡圆柱开之木质物而有粗细花样者,均归这行镟成。其镟法:一床两端有轴,将木棍嵌于中间,用皮箱牵引使之旋转,另以一刨子形式之刀,刮之便妥。从前此行用项并不甚多,只有架隔上之小栏杆用之,此外便是捣蒜槌、棒槌等。盖嫌其不甚雅也。近来洋式木器盛行,这行的买卖发达多了,如桌椅之腿及楼梯栏杆等,几乎都是镟活了。”

    “镟床子”即镟匠的“车床”。“镟”与“旋”其实是同一字。

    在安徽淮北,这种“镟匠”又被称为“剶木工(剶匠)”。在淮北赶集时,我见过剶匠,他操的车床很小又极其简陋,平放在地上,比普通煤气灶具大不了多少。车床正中横向转轴的动力来自手扯的皮带。右手扯拉皮带,使转轴中的木件转动;左手持刀切削木件。这样的传动装置,剶匠只能单手持刀操作,因此他的产品精度比双手持刀操作的要差,只能制造擀面杖之类不求精细的小件。

    用双脚踏动的“车床”比前者先进些,因能把另一只手解脱出来。后来采用电动机传动,就更先进了:它不仅解放了车木师傅的双脚,使其可站立着操作,提高了上半身的灵活性;而且增强了转轴的“旋”力和稳定性,真正做到了高速运转,为“车”制大件、精密件提供了条件。这样的“车床”已与现代金属切削机床接近了。

    早年浒山西街“车木店”用的是单脚踏动的车床,20世纪60年代起用上了电动机。

    20世纪70年代,有位插队时的朋友,为谋生学了“车木”技艺。他曾送我一只自己做的烟嘴,车得十分精细颇值得玩味:凹凸有致的烟嘴把手外圈,有三道套环,三道套环各自分离,能灵活转动,且每道环的内径反而比烟嘴把手的外径小,这意味着这三道环不是从外部套进去的,而是用刀从烟嘴把手上分离出来的。正如石狮子口中的圆球,不是塞进去的,而是镂出来的。

    好的旋件,选木料很关键。木料以坚实细腻为好,檀木、红木、黄杨、枣木、梨木都不错,柳木、榆木等也可,松木用得较少,杉木一般不用。

    车木师傅也做中间镂空的容器,如碗、盘、酒盅、罐、牙签筒、笔筒、花瓶、围棋盒等。做这些小容器,有时还要讲究木料的纹理,好的木纹能为器件增美。

    盖子须严丝合缝的茶叶罐是车木师傅最难做的活儿之一:盖子开合自如且又要密封好,此是一难;罐盖和罐身的木纹要对接而不差毫厘,此是二难;确保木料没有异味,最好有天然清香,此是三难;罐子要细巧玲珑,内腔和外表都要圆滑,此是四难。这些都是对师傅选料取材和用刀技法的考验。

    豫、冀一些乡村过去盛行用木碗,如邯郸沙窝村的“沙窝木碗”就颇有名。制作这种木碗的古老车床往往是纵向的。纵向的车床,更利于镂挖这类容器,据传它是鲁班发明的。

    浒山西街的那位车木师傅叫胡家木,16岁开始做车木,如今已78岁。昔日我是他的看客,后来我们成了好友。他头脑灵活,在不需任何图纸的情况下,能车出客户需要的木件。据说好的车木师傅是这样的:“机转着、眼瞅着、刀走着、心里不停琢磨着。”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慈溪的白沙、浒山、周巷一带兴起“大摇车”纺纱,“大摇车”是多锭同纺的木质纺纱车,其上需要很多车木做的锭子轱辘。于是胡家木发达了。不久,“大摇车”被批判为“资本主义尾巴”,胡家木的“车木店”随之被打倒。胡家木被隔离了一阵,出来后便做起了木匠。不过十年木匠生涯后,他又操起了“旋刀”。

    其实车木属木工类,很多车木师傅也会做木匠。目前在慈溪长河镇大云村和周巷镇长胜村一带,有多家车木工场专门生产圆木楼梯扶手,产品行销全国。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