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带着亲切的笑容,医生接诊病人。(陈敏 摄) |
|
丁安 绘 |
|
护士真诚的笑脸(陈敏 摄) |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但也给我们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和感动。其间,融洽的医患关系给人印象尤其深刻——医者全力救治,患者充分信任。人们会问,这种融洽的医患关系会不会成为防疫期间的昙花一现,如何让这一良性的医患关系成为常态?这个问题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 日前,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宁波市第二医院)举办了一场“院长说,大家说”诊疗案例分享赛,25位医护人员从自身经历出发,分享从医以来的医患沟通故事和心得体会,畅谈如何共同努力,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一桩桩发生在医患之间的故事,令人感动,给人启迪。 记 者 陈 敏 通讯员 鲍云洁 精心的治疗,贴心的陪同 8年前的那次抉择,肛肠科主治医师李坚炯至今记忆犹新。 “初生牛犊不怕虎”。李坚炯这样形容那时的自己。8年前,李坚炯还是一家县级医院的住院医生,每天干劲十足。“年纪轻,资历浅,天天只能动阑尾炎这种小手术,看到大点的手术活儿,心里就痒得很!”他回忆说。 有一天半夜,急诊室来了一名腹股沟嵌顿疝患者,病人的一节肠子已经坏死。疾病不算严重,但患者是位101岁的老人,这让在场的医护人员望而却步。 李坚炯也十分犹豫:“老人的高龄大大增加了手术风险,而自己又这么年轻,万一把手术动坏了,五世同堂的老人家属们,一人一口唾沫星子也能把我淹死。” 半夜时分,他把能想到的院领导和上级专家的电话打了个遍,他们中多数建议转院。老人的两个儿子却不愿让病痛的老人转院,眼泪汪汪地恳求李坚炯:“手术风险我们都知道,真有什么事,我们不会怪你。” 李坚炯突然想起带教老师对自己说过的话——有担当的医生才有成长。他连忙打给时任医院医务科科长的老师。“真有什么事,我来帮你,需要什么人协助,我来安排。”老师的一句话让李坚炯吃了颗“定心丸”,他收下了这位百岁患者。 当晚,李坚炯在一位高年资医生的协助下,为百岁老人进行了手术。手术很顺利,大家都松了口气。 但术后第二天,李坚炯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因为术中插过管,老人的年纪又实在太大,肺部感染、发热、腹胀、血象升高……术后并发症接踵而来。高龄老人能不能扛过去?李坚炯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老人的家属也陆续赶过来了,“手术不是成功了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面对老人家属的责问,李坚炯真诚地承诺:“请相信,我一定会尽百分百的努力。”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成了老人的“编外亲属”,一得空就去ICU查看病情,老人去做每一项检查,他都亲自陪同,顺便和家属们聊会儿病情,缓解一下他们的焦虑情绪。 “我妈能吃下一整碗馄饨了!”时隔多年,李坚炯仍清楚地记得接到老人儿子电话的那一刻,“比自己吃了山珍海味还开心。感慨,喜悦,自信,成就感……各种感受一股脑儿涌上来,当然,也包括一点点后怕。” 后来的日子里,李坚炯带着老师的教诲,以及这段经历所赋予的信心,一路成长,逐渐成为医院同龄医生中“急诊刀”开得最多的人,“急诊病人几乎是来一个收一个,大小手术一个都不放过。手术室护士开玩笑地说,最怕和我搭档了,说我经常大半夜了还目光炯炯地在台上做手术!” 李坚炯2018年来到国科大华美医院工作,并如愿成为科室的骨干力量之一。 不能因为风险高,就拒收病人 收还是不收?在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管琼峰看来,这本不该成为一个问题。神经内科病症门类繁杂,患者疑难杂症多,病因很难查清,病情变化较大,这也意味着患者可能难理解,医患矛盾风险高。对这类患者,管琼峰和同事们的选择还是“果断收下”。 “必须收啊!绝不能因为风险高而拒收病人!” 曾有一名老年患者,患有多种疾病,老人来院时已经昏迷,而且本次发病原因不明,更难的是,老人的家庭关系较为复杂,为医患矛盾埋下了双重伏笔。 管琼峰和以往一样选择了收治。但老人的治疗过程和医患沟通过程还是让经验丰富的她感到了难度。病因不明,确诊需要用一项项检查来排除,但患者家属不理解,“我只想知道这个病能不能治好,只想母亲恢复到患病前的水平。为什么你总是告诉我概率是多少?为什么总是有那么多‘可能’和‘但是’?” 因为不理解,也因为家庭关系复杂,为老人做相关检查很难一锤定音,家属总是回复——再等一等,再看一看。“这样的拖延其实在医院里并不罕见,哪怕是做溶栓这种等不了的治疗,也总会有患者家属要等家人们都到齐了,共同定夺;或者四处打电话,去询问其他医生朋友。”管琼峰说,“这样的等待会延误病情,甚至是致命的。” 治疗的过程漫长而艰巨,医患关系也是一波三折。因为病因不明,其间老人还发生过一次消化道大出血,血色素断崖式下降,医患关系也旋即降到冰点。经多个科室医护人员的全力抢救,才把老人从生死线上抢夺回来。 管琼峰身心疲惫,但并不气馁,她形容自己“在神经内科练就了一根坚强的神经”。在和家属们深度沟通的同时,她继续抽丝剥茧,探究病因。经过医院MDT多学科讨论、科室内部多次开会讨论、她自己也翻阅了很多文献资料后,她最终确诊老人患有的是一种叫急性坏死性脑病的罕见病,死亡率极高。病因找到了,治疗终于有了不错的效果。 “最后老人恢复了病前80%的自理能力,但对于脑部受损伤、又在‘鬼门关’里走了两遭的七旬老人来说,这样的疗效真的已经是极限了。”医护人员的努力深深地打动了患者家属,临走的时候,患者全家人向管琼峰和同事们表示感谢,并为当初对医生的不理解表示道歉。 在分享会上,管琼峰这样总结:疾病千回百转,患者千人千面,所以我们要千锤百炼。 勤于沟通,尽可能争取理解 一边是37岁的高龄孕妇,穿刺活检显示患有乳腺癌,伴腋窝淋巴结转移;一边是29周大的头胎胎儿,承载着全家人对未来的希翼和憧憬。 乳腺外科主治医师孙龙至今还记得,几年前他面临了这么一道难解的题——如何帮助患者选择最佳方案,打赢这场艰难的战役? 孙龙给了患者和家属们三种选择——把孩子流掉,马上做治疗;等孩子生下来后,再做治疗;一边怀孕,一边治疗,直到把一个相对足月的孩子生下来。 母爱总是伟大的。孕妇说,只要能把孩子足月生出来,自己死而无憾。 但这不是孙龙眼中的好选择。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把很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也为避免悲剧的发生提供了最大可能。他想努力说服孕妇和家人,接受第三种方案,那就是在医生的帮助下,母子共同渡过难关,脱离危险。 他和同事们为患者设计了一套叫“新辅助化疗”的方案,可以让她在接受治疗的同时继续妊娠,这种方案的化疗在胎儿体内的血药浓度仅仅是孕妇体内的4%,且因为患者处于孕中晚期,在这个时候接受此方案,胎儿畸形率会从孕早期的19%下降到1.3%。 但患者家属不理解,在孙龙身边围成一圈,追问甚至责备:“为什么不把孩子流掉再治疗?”“为什么不等到孩子生完再治疗,孩子生下来有事,你给我们养吗?” 一次又一次,孙龙反复向家属解释:第一,把孩子流掉并不能提高疗效,而且患者本人也坚决不会同意,我们选择的化疗方案,是安全、有效、符合诊疗规范的;第二,如果一个刚出生的孩子就失去母亲,她会幸福吗?如果有一天她得知,母亲的离去是因为她的出生,她会承受多大的心理压力? 一次又一次,一天又一天,终于,孙龙说服了患者和家属,他们理解并接受了他的方案,并且深切感受到——医生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只有并肩战斗,才有可能打赢这场“生死之战”。 这场仗,他们最终打赢了。在经历了两个周期的化疗以后,孙龙和同事们为她多争取了一个半月的妊娠时间,女儿顺利降生后,孙龙为产妇施行了乳腺切除手术。产妇术后身体恢复得十分理想。 在分享会上,孙龙谈到了自己对这件事的反思:一定要勤沟通,尽可能争取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支持,一定要提高业务水平,因为这样才有能力帮助更多的患者;但也一定要勇于挑战,因为只有这样才对得起自己的职业。 将心比心,让我们携手同行 “我常常鼓励医务人员,要敢冒风险,敢于尝试,多站在患者角度考虑问题,全力以赴抢救病人。当医患矛盾发生时,在自我层面的剖析和追问一定要多一些,再多一些,只有这样,你才能在下一个病例的处理中,更上一层楼。”国科大华美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叶红华说:“但我也想和患者说,任何方案都存在风险,哪怕是百分之一的风险,也是风险,战胜疾病需要医患双方携手同行,医生要给患者勇气,而患者也要给医生足够的勇气。医生总有竭尽全力却无能为力的时候,请相信,这个时候我们往往比你们还要着急。” “患者的信任会让我们更加义无反顾。而信任,往往和疗效是成正比的。”在分享会上,医生们坦言。 2019年,李坚炯在家属的强烈要求下,为一位患有结肠癌伴急性肠梗阻的老人动了手术,这位96岁患者因中风长期卧床,就算麻醉也可能会有生命危险,但不开刀,就连最后一线生机也没有了。术后老人在家中去世了。患者家属却对他由衷地说:“谢谢你的勇气!谢谢你敢开别人不敢开的刀!”1个月后,冬至时分,收到患者家属祝福短信的那一刻,他忍不住热泪盈眶。 医护人员的真诚付出定将收获患者的真心,这是医护人员的共同感受。 今年端午节,当年那名高龄产妇在女儿的陪同下来医院复查身体,小姑娘送给孙龙两块糖。妈妈告诉孙龙,女儿一定要来医院看看当年救了她们的孙医生长什么样?孙龙找了个借口,去厕所偷偷抹掉眼泪。百岁老人出院一周后,李坚炯收到了家属送来的锦旗;内分泌科护士王琼还记得科室的一位“老病号”,出院的时候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表扬信;性格急躁、动不动就会和医护人员发脾气的“老章头”,逐渐成了风湿免疫科主治医师朱梦雅的“铁杆粉丝”…… 经过多方共同努力,宁波的医患关系不断改善,越来越和谐。2020年,我市“医患友好度建设项目”获国家卫生健康委通报表扬。第三方评估显示,去年7家市级医院患者的门诊满意度由89.8分提高到90.8分,住院满意度由94.4分提高到95.3分,员工满意度由68.6分提高到76.2分。 “疾病面前,医患双方就应该守望相助,用爱与信任架起沟通之桥。”采访中,市民王先生真诚地说,医者是百姓健康的守护神,医患双方是彼此扶持的战友,医生有“医德”,患者也应有“患德”,彼此信任才是治病良方,融洽的医患关系不仅是社会对医护人员应有的回报,更是全社会的福祉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