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四明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11月24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本文学期刊的长度和温度

    

    

    叶向群

    

    蓝天,远树,云影在丰饶的大地上滚动,金黄的秋天来到了;从1985至2020,一本区级文学期刊,筚路蓝缕,启山育林,迎来了它的35岁、100期。

    鄞州区文联把百期纪念活动办成了一次新老作者、读者与编辑的叙旧,大伙描述着自己的手写文字变成铅字一刻的喜悦,追忆这本刊物的名称如何由《东钱湖》变身《梁祝》《鄞州文学》,感慨自己从一名文青变成“文老”,探究一本“内刊”靠什么维持着自己的长度和温度。

    这份温度首先表现为它对一名文学爱好者最初的垂青和鼓舞。如果编辑们没有记错的话,现已“著作等身”的作家天涯,当年发表文章时用的还是本名沈淑波;虎背熊腰的葛吉华给自己取了个妖娆的笔名:姬婳;宁波市作协主席、鲁迅文学奖得主荣荣,1992年发表在《东钱湖》上的组诗,名曰《雅歌》;而青年作家赵挺在《梁祝》上发表中篇小说《失落的哥特夜》时,年方二十。

    “文学抱慰人生”——从宁波开启文学之旅、时下创作风头正健的浙江省作协主席艾伟,为《鄞州文学》100期题写的贺词,道出了一本文学期刊除了“孵化”作者之外的第二重“温度”。27岁和37岁那年,艾伟分别在鄞州的这本刊物上发表了小说《温柔地窥视你》《表姐和她的猫》。我们无从猜测这位“建筑工程专业”毕业生如何迷恋上缪斯女神,却知道他的长篇《风和日丽》被改编成35集的电视连续剧,受到全国观众热捧,而他的六部长篇以及若干部中短篇小说集里,一直虚构了一座与甬城同音的南方城市——“永城”。这座美丽城市曾经给予他丰沛的想象,现在他用作品中不断跳出的“三江口”“法院巷”“和义大道”等宁波符号予以反哺,并饱含深情地把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书写得“像汤团一样”热情、实在、包容、开放,且有一颗“仁”心。

    《鄞州文学》是一本区级内部刊物。在新中国70余年文学历程中,文学内刊一直扮演着重要参与者的角色。它们扎根基层,分布广泛,直接服务于当地的文学发展、文化建设,为文学人才的发现和培养,为当地群众文学生活的丰富和提升,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施战军坦言,是内刊点燃了他最初的文学火苗。几年前他来宁波,特意为《鄞州文学》写下“丰饶的鄞州,丰盛的文学宝地”的题词。

    纪念活动现场,井然摆放着由沙孟海、史晓卿等书家题写刊名的历年鄞州文学期刊,100期,一期不拉。尤为难得的是,人们看到了一批工工整整手写的作者原稿,上面留有编辑认认真真的修改笔迹。显然,这些手稿是编辑小心翼翼保留下来的。当我想象在经过漫长岁月或一次次搬家之后,编辑们仍把别人甚至是素不相识陌生人写的那些文字视作珍藏,心生感动。

    一份刊物的品质和趣味,编辑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爱,决定着一本文学期刊的长度和温度。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