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11月26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将惠企政策转化为企业发展红利

    

    

    凌 波

    

    康赛妮集团是一家从事毛纺行业的香港独资集团企业,过去每年分给香港母公司的利润需要缴纳不少企业所得税,再投资递延纳税政策出台以后,母公司果断将利润重新投入公司。到目前为止,香港母公司已享受递延纳税1700多万元,累计增加投资3亿多元,极大缓解了集团资金流动性(11月17日甬派客户端)。

    这几年,围绕减税降费、融资贷款、财政奖补、稳岗就业等方面,从中央到地方密集出台了相关惠企政策,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为帮扶企业渡过难关,及时打出纾困惠企政策组合拳。这些惠企政策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必要性,既是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也回应了企业的关切。

    让纾困惠企政策润泽企业,将政策红利转化为企业发展红利,从而使企业增强获得感,这是制定出台惠企政策的初心。高质量落实好惠企政策,不仅关系企业发展,也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一方面,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惠企政策犹如一场场“及时雨”,让企业真切感受到惠企政策的温度,不仅能为企业“输血”“供氧”,助其渡过难关,而且能在危机中抢占先机,实现更大发展。另一方面,只有保好市场主体,才能实现保就业,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为经济发展积蓄力量。当前经济复苏好于预期,就得益于各地在落实惠企政策上下的功夫。

    充分发挥各项惠企政策的积极效应,关键在于落实和执行。政策再好,决策再科学,如果只是喊在嘴上,“口惠而实不至”,就等于一纸空文,最终损害的是党和政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当前在一些地方,惠企政策的落实效果,与当初的部署要求,与企业的期盼,存在一定差距。因为出台的各类惠企政策量多面广,比较分散,存在条块分割、相互衔接不够、相应的配套措施或实施细则出台不及时等问题,同时由于企业与政府部门信息沟通不畅,部分企业对于惠企政策的敏感度较低,没有及时了解惠企内容,从而错失政策红利的最优节点,影响惠企政策的落实效果。

    如果把一家家企业比作一株株小树苗,它们的茁壮成长离不开适宜的“土壤”,适宜的“土壤”就是良好的营商环境,这与政策落实兑现的力度息息相关。如果惠企政策落实中有“跑冒滴漏”,存在“中梗阻”现象,无形中就增加了企业获得优惠政策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与党委政府出台惠企政策的初衷也是背离的。也就是说,惠企政策的成效好不好,并不在于调门高不高,关键看落实的力度大不大。

    在惠企政策落实中,“直达”是必不可少的硬要求。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2020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中提出,要围绕“六稳”“六保”加强政策发布解读,确保政策资金流向、使用公开透明,让政策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因此,在出台惠企政策的同时,我们还要加大政策落实情况的跟踪督查力度,做好后续的“售后保障”,当好“店小二”,打通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让企业早知晓、早享受,让政策红利尽快转化为企业发展红利,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避免惠企政策“自拉自唱” “自导自演”,成为空中楼阁,要求我们强化中央和地方之间、各部门之间不同政策的配套衔接,加强调研,真正从企业需求出发,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研究惠企政策供给侧配套措施,提高惠企政策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确保政策有的放矢,通过改善和完善政策供给激活一池春水。同时,建立惠企政策评价机制,对出台的惠企政策落实效果,引入第三方评估,特别是引入企业评价指标,确保政策效应发挥。只有这样,才能让惠企政策跳脱出条文,稳步下沉,成为促进企业扩大规模、加快转型升级的“发动机”。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