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群众游行中的“区域协调”方阵。(新华社发) |
观点提示 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指出: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区位不同,功能不同,布局不同,体制机制不同,区域间的竞争形式、方式和能力就大不相同。通过深入梳理区域发展脉络,构筑创新驱动和可持续发展的城乡结构、城市区域发展架构,打造区域发展新引擎,活化各类生产要素,将大大增强区域集聚生产要素和创造财富以及促进区域发展方面的能力,从非均衡发展到平衡协调发展,让每个区域优势与发展潜力更好地释放出来,进而决定一个区域在较长时期内的发展地位和竞争水平。 许正中 区域发展要着力提升社会能力 任何一个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水平后,都面临着一个如何转变为高收入国家的问题,成功者可谓寥寥无几。要突破这个瓶颈,关键在于社会要有自我转型和自我演化的能力。一个国家只有具备这种内在的驱动力,才能使得社会在新的条件下实现向现代社会和高收入社会的转型。我们把这种驱动力称为社会能力。 社会能力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竞争力。表征产业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由传统动力向新动力转换,创造新的需求。随着人类社会向数字文明转型,“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人的素养决定了他在社会上的富裕度。二是区域结构竞争力。专业化、社会分工的深化和广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同区域之间的分工、协同成为效率改进的重要途径,让生产过程在更大范围内、更多元的环节中实现了“各尽所能”。三是制度结构竞争力。合理的制度能够降低社会经济运行中的交易成本,让社会经济发展按照正向激励的路径演进。四是利益结构竞争力。在开展各项社会经济活动时,寻求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有机融合,有效激励社会成员通过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在实现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获得合理的个人利益。这个竞争力成为社会良性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机制。五是伦理结构竞争力。无论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还是数字文明,建立与社会融合相适应的价值观至关重要,它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对社会经济转型产生正面推动作用。 区域尤其是城市作为承载高质量发展的主体,要不断提升产业结构竞争力、利益结构竞争力、区域结构竞争力、制度结构竞争力、伦理结构竞争力,从高速度发展社会蝶化为高质量发展社会,从工业社会蝶化为智信社会,从科层参与型蝶化为扁平合作善治型社会治理结构,从关系内卷型社会蝶化为现代契约型社会,从产业追随型社会蝶化为产业先导型社会。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经济发展水平是促进区域产业、人口和土地协调的基本动力。要科学地对产业、人口和土地进行协调耦合,形成三元(产业、人口、土地)互动机制,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使得各要素之间正趋向互促互进、相得益彰的良性有序发展,不断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增强创新发展动力,不断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一方面,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另一方面,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使土地、产业、人口三者形成闭环,营造有利于集聚先进生产力、生产要素的营商环境,集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形成“企业集聚—产业集聚—人口集聚”的良好局面,推动社会经济效能聚集壮大。 宁波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稳中求进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把大城市群打造成创新引领高地 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集聚在一起,除了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的依托外,更重要的是对内联系紧密,对外完整独立,是有机的整体而不是简单的堆砌。举世公认的世界级城市群都是创新引领的主要承载地。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的开步期。要始终明确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布局建设具有国际吸引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尤其是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建设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创新平台和新增长极。推动中国经济在发展的速度、结构、方式等方面深度变化,优化“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全流程孵化服务,坚持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打造开放式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今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 宁波高质量发展的突破点要放在陆海统筹,要健全区域战略统筹、市场一体化发展、区域合作互助、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大城市群的国际创新引擎。 加快补齐基础设施,激发生产要素活力 城市与城市之间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各种城市资源相互间取长补短互通合作,城市群的形成使城市之间越来越紧密了,促进互相合作,协调发展,其中包括了城市赖以发展的物质、技术、人才、资金和信息等要素的优化组合, 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 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根据各城市地理位置优势、生产要素充分使用合理配置,产业发展也能互相促进,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其服务水平,由此带动区域内城市之间的空间统筹协调,以实现城市及其区域的服务功能,并最终通过公共政策的推行保障城市功能的有效实施。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支持有利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 推动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尤其是支持城市化地区高效集聚经济和人口、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空间,支持农产品主产区增强农业生产能力,通过一些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支持生态功能区把发展重点放到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上,支持生态功能区的人口逐步有序转移。吸纳转移人口的大城市,要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都市圈。逐步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场。区域间要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提升优势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 宁波要充分利用港口城市的优势,打造成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和生产要素集聚区。 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促进产业有序转移 数字经济需要对消费进行升级和替代,数字文明也决定了需要对工业文明进行升级,对农业文明进行再装备。全球供应链、产业链都在调整,都在进行价值重组和架构升级。从未来型产业升级到前端的技术升级换代势必是国家层面在“十四五”规划中的主要发力方向,区域自身要发展还要落实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需要加快推进建设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各地比较优势,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推动市场一体化发展。发挥中心城市的引领辐射作用。促进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依托城市群协同发展提升城镇化水平,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完善市场一体化发展体系,着力推动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完善市场一体化发展的相关配套机制。加强统筹“产业链、政策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五链协同发展,促进产业集聚和集群化发展。 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空间优化必须建立在城市与区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发展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环境,强化要素支撑。强调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既不能将自身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在落后产能的对外转移上,输出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也不能片面关注某些投资条件而破坏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 宁波要率先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为中国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和创新链、安全链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