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四明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12月08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摘下你的墨镜

    

    

    

    

    

    公交车开到繁花巷站,停了下来。

    上来一位年轻的老师和一群孩子。老师长得很秀气。马尾辫,牛仔裤和绿色的薄夹克上装,整个人显得清爽、利落。而孩子们呢?仔细看,面容有些异样。有的,眼神呆滞,有的,嘴巴有点歪,有的,一看就是唐氏综合征患者。

    她坐在车尾,心悬了起来。早上,听婆婆说,今天儿子的班级要去步云街小吃城实践。她一看到这位漂亮老师,就有预感,她可能是儿子的班主任。一次婆婆对她说,中午去学校给孩子送衣服,看到那位年轻女老师正搂着孩子午睡。“多么漂亮、干净的女孩,搂着阳阳睡觉呢,一点也不嫌他。”婆婆看着她,话里有话。

    当看到那件湖蓝色衬衫时,她担心的事发生了。就是她的儿子。儿子夹在一群小朋友中间,也上了车。

    “你们来了?”车上乘客笑着跟孩子们打招呼。看来,经常坐这班车,乘客们对他们熟了。她通常是自己开车上班,今天,正好车在保养,所以就坐了公交。

    万一儿子看到她,在车上大叫妈妈怎么办?那时候,全车人的眼睛都会朝她看:看哪,这就是那个傻孩子的妈妈。想到这儿,她的脸有些发烧。于是,她把墨镜往上推了推,脸侧过一边。

    儿子是她心里永远的痛。精明能干、处处要强的她和同样出色的丈夫,居然会有一个脑瘫的儿子。那年生下孩子,她一睁开眼睛,就是把孩子从头到脚都看了一遍,手指头和脚趾头,没多一个也没少一个,她松了一口气。只是觉得这孩子不好看,眼睛小小的。也许以后会好的,她安慰自己。后来,他们的医生朋友来产房,看着看着,眉头就皱起来了。医生朋友把丈夫单独叫了出去。双眼的距离那么开,很多异常的现象。果然,几项测试下来,是脑瘫。丈夫的心坠入无底的深渊,简直无法面对孩子。

    “既然生下来了,就是一条生命。我带到乡下去养。”她的婆婆说。

    她和丈夫每星期都去看儿子,买去各种吃的穿的。但是,他们从来不敢带孩子回城。后来,因为儿子残疾,她和丈夫又要了一个孩子。让她欣慰的是,二胎的女儿漂亮、聪明。

    儿子到了读书的年龄,她和丈夫反复考虑,还是让儿子回城上学。本市这所特教学校在业内很有名,老师们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还常常带着去超市、商场、小吃城实践。儿子上学,由婆婆接送,女儿上幼儿园,他们自己接送。他们很少带儿子出去,怕人们异样的目光。偶尔带上两个孩子,她就会下意识地戴上墨镜。在家里,她会搂着儿子,反复地教他说话。而儿子,对她总有些疏远。

    车子开到步云街,她松了一口气。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陆续下车。不知怎地,她看到儿子抱着车门边的金属杆,没有下去。其他孩子都下了,他仍没有下的意思。“阳阳,下车!”老师拉着他的手,他不肯下。老师拽他,他抱得更紧了。也许,他对金属杆发生了兴趣。也许,他还没有享受够坐车的快乐呢。也许,他的思路正停留在另一端呢。年轻的老师窘得满脸通红,要知道,此时,大家都急着上班呢。老师轻声地在耳边哄,他仍然紧紧抱着金属杆。下面的孩子看到这情景,有的在叫,有的也想上车了。

    此刻,她好紧张。“摘下你的墨镜!”有个声音在对她说。她想过去,但是,脚像灌了铅似的,移不动。

    虽是初夏,天气不热,老师的额上都是汗珠。这时,不知哪位乘客说:“大家都下车吧,这样他就会下了。”这么一说,在前头的几个乘客就下去了,接着,后面的也跟了下去。大家没有一句怨言,有的还说:“小朋友,我们都下了,你也下来吧。”她走过儿子身边,轻轻拉了拉儿子的手:“宝宝,我们下车!”她戴着墨镜,儿子看看她,像认识,又像不认识,但还是倔强地抱着金属杆。

    一车的人都下完了,大家都在等待这个孩子。一分钟、两分钟……足足过去了八分钟。这时,孩子突然回过神来,意识到空荡荡的车厢只剩了自己一个,他的手松了,然后就下了车。她一把抱住了他。

    乘客们一个个又上了车。“谢谢!谢谢!”“真对不起!”年轻的老师送乘客上车,嘴里不住地说。这次,她没上车,她摘下墨镜,紧紧拽住儿子的手,目送着公交车离开车站。

    她陪着老师和学生走到街口,然后回来再坐下一班车。她在内心做了一个决定,从明天开始,她要跟婆婆换一下,亲自接送儿子上下学。而且,跟儿子在一起时,她要摘下墨镜。

    

    名家评说

    我特别欣赏赵淑萍《客轿》这样的作品。这则作品秉承了微型小说最为经典的写作技法,将一个故事的情节浓缩在短短一天的时间里,更将情节高潮汇聚在小小的一个生活场景上。在这样密集的时间跨度里,作者有足够的思想和文字的精力,来一步一顿、悠游不迫地谋划和布局整个故事。小说中,从郑店王的出行,到他在城里看戏的情景,再到他兴冲冲借着客轿的亮光走回村里的过程,处处布满了可以品咂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又紧紧围绕着主角的“吝啬”特征展开,从而使整篇小说犹如一根枝叶密集的树条,显出一种小巧、紧凑、均衡之美。

    作品取用了一个既符合传统乡村生活的现实、又具有高度戏剧性的生活事态,并充分运用了小小说特有的夸张手法,将一个一毛不拔的传统乡绅的形象,无比生动地推到了我们的面前。尽管我们很难说这样的作品包含了多么了不起的微言大义,但它毫无疑问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充满罕见的悬念感和愉悦感的故事体验,而我认为,故事正是小小说最本质也最重要的那个核心,对这个文类来说,它的意义不但先于高远的思想,甚至也先于语言上的经营打磨。

    ——评论家、浙师大教授方卫平

    

    对于小小说的故事结构具有掌控力,取材简单,有着足够的情感积淀以及理性的光芒。语言干净利索,文笔自然流畅,表达能力极具天赋,呈现出一种成熟圆润的质感,传递出自然淳朴的传统气息。

    ——河南省作协副主席、《金雀坊》总编杨晓敏

    《十里红妆》集子中大部分微型小说,很少有大开大合的情节设置,很少有激烈的矛盾冲突(《看客》是作者少有的写血淋淋激烈矛盾冲突的小说,和她的其他小说放在一起,似乎有违和感),作者用这种并不“讨巧”的笔触描绘日常生活图景,看似平常,实则棋走险着,一不留意,日常生活或许就被描绘得稀松平常,瘫软成一塌糊涂的糖稀,因此,对写作功力是一种严峻考验。但赵淑萍笔下对日常生活的描摹,让我们看到了万花筒般的五彩斑斓。

    ——作家、评论家张琳

    

    读赵淑萍描绘的故事,总让我不由得想到戴敦邦教授画的老上海绘本《百多图》,这是一种以“贴着地面写”的姿态,为凡人凡事所作的生动画像。《十里红妆》共有六十个故事,涉及的人物有老中医、弹花匠、戏剧演员、戏袍制作者、制茶人、理发师等,是芸芸众生一部活得真率、充满旧日风味的生活史。偶尔跳脱出来,走入大历史,写及一些有意思的文人雅士,也多以俗世的视角来写,比如《桃叶》中以卖扇女写王献之。这些小人物多有一些生活历练出来的精湛技艺,但也不是冯骥才先生笔下那种“俗世奇人”。小说挖掘俗世传奇,重点不是“奇艺”“奇事”,而是刻画我们旧日生活中那些熟悉人物善良干净的灵魂。

    ——宁波市文化艺术与旅游研究院副书记、宁波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黄文杰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