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四明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12月08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甬上小小说创作的“师徒授受”现象

    

    

    

    

    (一)

    

    近几年,我市冒出了一批小小说作家,赵淑萍、岑燮钧、苏平、蒋静波、吴鲁言、彭素虹、汪菊珍、胡新孟……名字可以排成长长一溜。他们的作品或亮相于国内顶级文学期刊,或结集出版,或跻身某某年度排行榜。每每谈起“领进门”的师傅时,他们几乎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名字:谢志强。

    一些人直接管谢志强叫师傅,有些嘴巴上喊老师,心底里却是认作师傅的。在传统语境中,与“老师”“同志”等相比,“师傅”平添了一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敬重和亲近。

    这个文学现象让我纳闷:没有正儿八经的拜师仪式,没有一丝一毫的功利驱动,似乎也没有文联、作协等组织提出“结对帮扶”的要求——一切完全基于自发。想起少年时一位邻居大哥,善吹口琴,每当琴声从隔壁飘来,我就跑去端坐于他家的小矮凳上,痴痴地看《喀秋莎》《哦,苏珊娜》的旋律怎么从他的嘴巴里流出来。邻居大哥大概也享受有这么个年幼的崇拜者,有一天他对我说:“如果你喜欢,我教你怎么吹吧。”尽管这段因缘最终没能让我成为口琴高手,但这款小型吹奏乐器带给我的快乐是终生的。

    (二)

    谢志强之所以能够成为诸多小小说写作者的师傅,我想,首先在于他自带的“迷人口琴声”。文人大多有点清高,写作又是件私人化的精神劳动,倘若没有一点能耐或标杆意味,是无法受人膜拜的。小小说被喻为小说领域的轻骑兵,谢志强无疑是轻骑兵中的老战士。自从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为止他已发表小小说2000余篇,90余次获奖,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中国微型小说年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不一而足。

    据我所知,谢志强是一位自我精神世界的固执沉溺者。平日不上网,不开车,不用电脑,他像一尊游离于红尘的“古董”,整天待在书斋里,除了看书,就是写。出版的专著虽然已近30部,可静静地躺在抽屉里的一个系列、一个系列的书稿更多。他的这种四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让我想起契诃夫所说的“当喉咙发干时,会有连大海也可一饮而尽的气概”。

    (三)

    我猜想,正是对于文学的痴迷,催生了他诲人不倦的无限热情。慈溪作家岑燮钧在自己的两本小小说集后记中,不厌其烦地提到了恩师谢志强的指引:

    “那天,一个清瘦而高的‘老帅哥’从大门里出来,热情地招呼我:‘燮钧,你也可以写写小说。’

    “‘我不行的,我只能写点散文,呵呵,豆腐干。’

    “‘我看行。’他的语气不容置疑。”

    此后,岑燮钧经常与“老帅哥”坐在书桌边谈文字、谈文章、谈文学。“感到不安的是,很多时候,我插不上嘴,根本没法跟他对谈。在生活圈里,我算是读书多的人,在他面前,我却是个门外汉。”就是在这样的对谈下,岑燮钧开始尝试小小说,且一发而不可收。

    在镇海作家苏平眼里,谢志强博闻强记,但凡国内外重要的文学著作、作家流派、理论动态,皆了然于胸。苏平向我描述过谢志强聊起文学时的“痴狂”状态:

    “一聊起小说,他很快进入角色,谈着谈着,人就站起了,开始比画,眉飞色舞的,把人物演得惟妙惟肖。和谢老师天南地北、张三李四的一通海聊,你就发现自己所有的疑惑都没了,有的只是满满的收获。有一次聊天时,他说,‘写沙漠,要写水壶。人在沙漠里,不停地奔跑,像是穿上了魔鞋,停不下来,因为沙子太烫。而此时,应该有水壶,飘在身后。他说,要想杀死沙漠中的人,只要打穿他的水壶。’他的这段话,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我想,这是一种有文化分量的写作方式。就好像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福写干旱,不直接写干旱,而是写下雨,写雨水。”

    (四)

    除了小说,谢志强至今已出版《与小小说共舞》《小小说讲稿》《一场进行时文学对话》等5部文学评论专著,可谓左手写小说右手讲理论。“理论”犹如武侠小说里的葵花宝典,传统匠人的独门技艺,也是现代意义上的知识产权,通常秘不示人。对此,谢志强却表现为毫无保留的全盘托出。

    作家赵淑萍在一次笔会上认识谢志强,谢志强直言不讳地指出她的文章缺少细节。起初赵淑萍认为微型小说的技巧无非是设置悬疑,然后来一个意外结局。谢志强告诉她,微型小说绝不是模式化的,汪曾祺先生就不太讲究故事性,而是在平淡悠远中写出深刻的人性。“把细节写好,把人物写活,不要大段的抒情议论,用白描的手法,让作者自己在阅读中评判,这是起步阶段谢老师常常对我说的。”赵淑萍说,“在后来的创作中,他要求我追求象征和寓意,要有些耐人咀嚼的东西。此外,他的文学观也深深影响了我。他说,生活中缺什么,文学就补什么。文学钟情小人物、边缘人物、怪癖人物,文学更多的是为芸芸众生立传。”

    同样,谢志强提出的“围绕人物运动中的细节创作”的文学理论,让苏平受益匪浅,“看谢志强的作品,能让我们学到小小说创作的方方面面。他是一位被低估的作家。”

    (五)

    文学之路即便再孤独,也需要同道陪伴,有时候是一本好书的推荐,有时候是一个电话的鼓励,有时候是一点灵感的共享。而“师傅”,至少可以帮助你少走弯路,并告诉你“戏比天大”。

    期待宁波的文学、艺术界,出现更多的谢志强,更多的“谢家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