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行走基层·乡村发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1月13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曙:汇聚涓涓善行 构筑文明“高地”

沈姣叶40多年守护山区群众健康。

“文明温暖乡村”活动现场。

    

    

    记者 陈朝霞 海曙区委报道组 孙勇 通讯员 崔宁

    供图 海曙区全媒体中心

    

    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拄着拐杖过马路,当40秒绿灯结束时,他才走了斑马线的三分之一。交警发现后,特意为他延长了97秒绿灯。其间,突然下起大雨,等候通行的女司机下车,为老人送上雨伞。3小时后,当老人再次颤颤巍巍出现在斑马线上时,巡逻民警立即上前搀扶,并再次通知交警指挥中心延长绿灯时间……

    这是去年9月27日早高峰时发生在海曙区的动人一幕。在所有车辆停车礼让、延长绿灯、递伞、再次护送的爱心接力场景中,人们见证了海曙的温情。

    每年,海曙都会涌现一批批传递社会正能量、播撒文明火种的好人好事。同时,该区持续推进区级道德模范评选工作。近日,第五届海曙道德模范奖出炉。

    “道德模范在生活中是平凡的普通人,但他们的善行义举为我们点亮了一盏盏道德明灯,树起了一座座精神丰碑。”海曙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评选、宣传、学习道德模范,就是要把榜样力量转化为群众的生动实践,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不断提升海曙的道德厚度、精神广度和文明高度。

    

    崇德向善 凡人善举层出不穷

    

    

    海曙积极引导市民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不断增强“好人好报、德将恩报”的社会风尚,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道德支撑。至今,海曙已评选出海曙好人61例、区级道德模范39名;拥有市级道德模范5名、宁波好人73例;浙江好人12例,省级道德模范2名;中国好人6例。

    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没有丰功伟绩,却在生活中雪中送炭、在迷茫时施以援手、在危急时挺身而出;或用身体力行,诠释敬业奉献的信念;或用爱心温暖弱势群体,用赤子之心传承中华民族孝亲美德。

    回首2020年,海曙有那么多平凡群众,用坚实的脚步走出了人生高度、用质朴的言行传递着人间大爱。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海曙江厦派出所民警朱国治提前结束休假,主动请缨奔赴疫情防控一线,后来又主动承担城隍庙商业片区复工复产帮扶工作。高强度的连轴转,导致他突发脑梗被送医抢救,虽然闯过了“鬼门关”,却在病床上躺了大半年。他的妻子邱靖作为宁波达敏学校的老师,在学校、医院、家庭中扛起重担,夫妻双双演绎了无私奉献的抗疫故事。

    同样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海曙康复医院护理部干事郑益欢去年2月19日孤身自驾12小时,奔波840公里,抵达武汉,在武昌医院连续奋战了30多个日夜,为上百名患者提供治疗和护理。回到海曙的工作岗位后,他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工作,在助老为老服务中,诠释着一名医务工作者的责任担当。

    高桥镇高桥社区党总支书记王小菲面对辖区11个小区、1.2万名居民,几乎把家安在了社区,带领社工和志愿者,迅速制定应急方案,细化人员摸排、居家隔离、后勤保障等工作,用“苦干”加“巧干”解抗疫难题,当好社区抗疫“总管家”。

    疫情之下,这些勇往直前的身影迸发出感人至深的精神力量。而在日常生活中,凡人善举绽放的人性光辉,同样温暖人心。

    在山区,有人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诠释着坚忍执着的大爱无疆——

    章水镇杖锡花木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鲁根水,从上世纪80年代起,带头搞种植、养殖,开荒山、养獭兔,引育樱花和红枫新品种,发展高山民宿,孜孜不倦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之路;杖锡卫生院主治医师沈姣叶,自1976年毕业分配到当地以来,一次次放弃走出大山的工作机会,40多年全心全意为父老乡亲寻医问药,默默守护着山区群众的健康;龙观乡龙峰村村民沈妙妃,自1986年嫁到当地后,用心操持家庭、侍奉公婆,曾在医院没日没夜照顾受伤住院的婆婆39天。当婆婆再次摔倒骨折,导致脑出血神志不清时,她任劳任怨、不离不弃,喂饭擦身,帮助婆婆恢复行走能力。

    在城区,有人用点滴善行,传递着鼓舞人心的正能量——

    八旬“心愿老人”方大苗,20多年累计捐款50万元帮困扶贫,为贫困山区的孩子,汶川大地震、“菲特”台风的受灾群众,以及新冠肺炎疫情中需要帮助的人们,带去温暖;海曙区户籍中心民警贾丽娟,在户籍办理窗口11年,熟练掌握业务知识,始终耐心细致地服务群众,保持“零差评”记录,2020年累计服务群众4689人次;新宁波人范培汉不顾个人安危,勇敢地与行凶歹徒搏斗,保护了群众生命安全,荣获2020年浙江省“见义勇为”奖;段塘司法所副主任科员张淑均,自2014年以来,不辞辛劳照顾患“渐冻人症”而全身肌肉萎缩、大小便失禁、长期卧床的母亲,每晚起床四五次,为母亲翻身按摩,无微不至地陪护……

    

    示范引领 文明实践蔚然成风

    

    

    “好人”辈出,已成为海曙社会生活的常态。海曙把发扬“好人”精神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相结合,搭平台、设机制、重宣传,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市率先出台《海曙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海曙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持续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建设,大力弘扬时代新风,积极引导和全域倡导志愿服务理念等。

    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是海曙推进新时代文明新风的重要平台。2020年,海曙17个镇乡(街道)和90%以上村(社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成投用。“培树社会文明新风,需要道德楷模的力量来示范,也需要政府主动作为来引领。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我们开展了‘文明温暖乡村’行动,推出了‘曙色少年行’青少年爱国主义实践项目,用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的方式,突出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传播党的科学理论,推进乡风、民风和家风建设,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常态化。”海曙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去年6月启动的“文明温暖乡村”行动中,海曙聚焦“敬老助老”主题,首批遴选了覆盖9个镇乡(街道)的15个村开展试点,同时优选海曙已有的“爱多公益”“红烛义工大队”等9支区级品牌志愿服务队伍,城乡联动结对帮扶,开展了近300场志愿活动,累计吸引了411名志愿者献爱心,服务老人8700多人次,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的阵地作用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同月推出的“曙色少年行”青少年爱国主义实践项目,则结合时代特征和青少年特性,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途径、注重实践参与,制作全市首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手绘地图》,打造网络爱教平台,通过开展“青少年寻访爱教基地”“青少年讲述家国故事”“青少年报国实践养成”等系列活动,让青少年接受、感知、践行爱国主义,实现了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的同频共振。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取得丰硕的成果。海曙中心小学、海曙青少年宫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全国文明单位;海曙外国语学校毛一安同学、中原小学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林舒菡老师,分别获得了“全国优秀少先队员”和“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两项国字号荣誉;高桥镇博泽学校朱荣奥同学,获评省“自强自立好少年”;在石碶街道,“黄棉袄男孩”有感于一线抗击疫情工作者的辛苦,悄悄将自己的压岁钱送到派出所,为疫情防控出一份力;横街镇中学刘庆航等3名同学骑车剐蹭豪车后,勇敢承认错误,将留有父母联系方式的纸条放在车上。

    在疫情防控期间,海曙发布了“文明有礼·海曙15条”,把每月11日设为文明排队推进日,深入推进“一米曙光”文明排队主题活动,持续开展杜绝餐饮浪费、倡导公勺公筷、文明出行等系列文明劝导行动;从细微入手,反思日常生活“关键小节”,培育健康生活理念,促进文明新风尚养成。

    除了搭建平台,海曙还建立健全“尊重好人、关爱好人”的激励保障制度。2020年1月,区文明办、区慈善总会携手宁波市区信用联社,发起“曙有爱”好人基金,总额400万元,以留本捐息形式,每年定向捐助20万元,用于“海曙好人”的扶贫帮困、助医、助学及慈善公益事业。同时,区文明办与宁波市区信用联社还联合推出“海曙好人贷”信用贷款产品,向“海曙好人”授信5000万元,传承“助人即助己,好人有好报”的社会美德。

    爱在传递、善在播种、文明在传播。如今的海曙,凡人善举已经从一个人影响到一群人,最终汇聚成全社会崇德向善、弘扬真善美的浓厚氛围,形成一种巨大的道德推动力和辐射效应,构筑着海曙的文明“高地”,让新时代海曙文明风景更加动人——

    在鼓楼街道,20余名热心志愿者打造“百岁粥坊”,从2015年至今,每周一至周五,坚持为社区高龄老人、环卫工人以及需要照顾的群体免费提供早餐,每天约有70人用餐,年均派粥1.68万余份,年均服务老人超过1.2万人次。

    章水镇的高山巡回医疗队10年间,在横街镇、龙观乡、章水镇等山区进村入户开展巡回服务,实现了从“群众跑”到“医生跑”、再到“医院跑”的“三级跳”,有效缓解了山区卫生资源配置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分公司员工刘永明,带领北斗心灵生命关怀服务队,从2014年至今,看望、服务患者近5000人次,送走百名患者,团队从10人壮大到200人,包括白衣天使、大学生、退休人士等;海曙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孙嘉怿和志愿者们,8年走过684座烈士陵园,收集了4万多条烈士信息,帮助603位烈士寻找到家人。如今,她的团队在宁波有77名志愿者,市外寻亲志愿者有200余人。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