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新华社发) |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涉及的内容多、领域广,但根本点、重点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的核心之举与精神统摄,是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也是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思想保障。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经济建设、科技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等硬实力建设固然重要,但国家形象建设、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等软实力建设也同样不可或缺。大量事实说明,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以及影响力、竞争力往往取决于文化软实力的大小和强弱;国家的经济建设、科技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兴衰成败乃至整个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也同样取决于文化软实力的大小和强弱。文化软实力的内核和灵魂是什么?就是价值观。我国自古就有形神之说,“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主。”文化软实力和价值观,就好比形者与神者,浑然一体、不可分割。没有价值观作为灵魂,文化则“形不可活”,没有文化作为“体用”,价值观也就无法附着和依存。说到底,文化软实力的比量和竞争,就是价值观的比量和竞争。 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中华民族历史上,也是人类历史上极不寻常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洪涝灾害多地发生,经济发展备受冲击,外部环境风高浪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沉着应对,迎难而上,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统筹深化改革开放和应对外部压力,统筹抓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经过艰苦努力,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增长率先实现由负转正,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各方面工作取得新的进展,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其中,成功经验和重大原则是多方面的,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无疑是重要的一条。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辉煌,举世瞩目,正在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但前进道路上横亘着许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这就是人们通常议论的,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等问题。尤其是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很快很大,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转变以往旧有的粗放式的发展方式,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来引领新的发展,必须构建和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格局,必须一如既往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破解各种困难和矛盾。其中重要一点,就要抓紧抓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强国的重大作用。 增强文化自信不断彰显文化软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为什么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根本因素就在于文化内在的思想和灵魂。文化的力量来源于文化承载的思想和灵魂,没有或失去思想和灵魂,文化必然是黯然失色、暗淡无光的,更谈不上所谓的“力量”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在哪里?又何以支撑起我们的文化大厦,何以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追根溯源,一言蔽之,就在于文化的内核,即价值观。这是我们文化最核心、最根本、最基础的思想价值理念,集中体现和反映了我们共产党人的世界观、方法论,是我们思想文化的灵魂和精髓,因而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增强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自信,就是彰显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所以,坚定和提升文化自信,毫无疑问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谋求现代化的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大潮流、大趋势,但成败得失、兴衰枯荣,屡见不鲜,一个无法回避的现象是,一些国家和地区动荡不已、内乱频发,发展停滞、四分五裂,甚至有的经济发达、实力较强的国家也难以幸免。败之所在、失之所在,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崩塌和核心价值观的颠覆所导致的思想混乱和争斗,无疑是一个重要根源。因此,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要想在比量和竞争中立稳脚跟、掌握主动、赢得优势、站位靠前,就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核心价值观,增强其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文化观念,但绝不是观念王国所固有的,而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以文化观念出现的社会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毫无疑问是支配人们行为的文化意识,但这也绝不是人们头脑中主观自生的,而是需要教育、培养和弘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成为引导人们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的精神信念。一句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引领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也就是说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又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需要和价值追求。显而易见,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建设和坚定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从而不断提升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软实力,不断焕发出人们的民族向心力、凝聚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心聚智,汇聚澎湃伟力。 制度优势也是价值观优势,是最有力量的文化软实力 任何制度都体现和承载着特定思想文化的价值理念、价值追求。我们的制度建设和治理,体现了党的主张和国家的意志,也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企盼和价值追求,鲜明彰显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价值理念、价值标准。制度的文化内核是思想价值观,这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为什么我们的国家制度建设和治理,深得人民的拥护,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制度建设和治理的文化软实力,就在于融入和体现于其中的人民群众共同追求的价值理念、价值标准。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概括为十三大显著优势,这些制度优势涵盖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贯穿改革发展稳定全过程。毫无疑问,这既是我们的制度优势,同时也是我们的思想价值观优势。因为,我们的制度建设和治理,充分体现了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充分体现了凝聚着亿万人民群众共同社会理想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充分体现了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每个社会成员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公民层面的价值目标。制度建设和治理,具有法理性、刚性的一面,但同时也具有思想道德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我们要发挥制度建设和治理的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发挥融入并体现其中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优势,用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价值标准凝心聚力,汇集智慧,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价值标准无疑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了十四亿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深厚的社会基础,是我们需要的共同价值观。我们的制度建设和治理深刻体现这些共同的价值观。在推进制度建设和治理的同时,要运用好其内在的文化软实力,重视弘扬其体现和承载的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和价值标准,使其落地生根,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共同价值观,从思想文化方面推动我们制度建设和治理的现代化。 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加剧,风云变幻、挑战频频,外部环境风险和考验的压力加大。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艰巨繁重。面对国际国内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新问题,会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和激荡也是在所难免的。显而易见,在推进制度建设和治理现代化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和弘扬制度优势体现出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在多种声音中求共识、在多元之中立主导,凝心聚力、同心同德,积极应对和战胜来自国内国际的各种风险和挑战,为持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进步发展,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保障。 (作者为求是杂志社原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