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晓燕 元旦的钟声刚刚沉寂,历史进入新的一年。2021年是我们宁波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建城1200周年。我们“老话新聊”,自然要聊一聊与宁波城有关的话题。大家请看标题,这就是与阿拉宁波城有关的三句老话。 先聊聊“游六门”。通常这是老宁波责骂小孩的一句话:“侬该小人,游心介重,每日只晓得东走西走‘游六门’!”六门指的是旧时环绕宁波老城区城墙的六座城门,从东门口的东渡门顺时针数起,依次为东渡门、灵桥门、长春门、望京门、永丰门、和义门。“游六门”就是把整座宁波城都走遍了,您瞧这小孩的劲儿!如果是骂大人,那性质就比较严重了,等于骂此人是勿做事体、到处游荡的懒汉或懒婆娘。这样的话,则还要再赠其一句老话:“日里走四方,夜里补裤裆!” “游六门”三字,包含着宁波的一段建城史。大家知道,我们宁波曾叫做明州,这一名称的来历,可以追溯到1283年前。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在这一区域设立了明州,州治设在四明山东麓的小溪(现海曙区鄞江镇)。到了唐长庆元年(821年),明州刺史韩察将州治从小溪迁至拥有山海之利,更有发展前途的三江口,并以现在的鼓楼步行街一带为中心,建造了子城。子城的南门就是鼓楼,它是宁波历史上正式置州治、立城市的标志。我们说今年恰逢宁波建城1200周年,来源就在这里。子城诞生77年后的唐乾宁五年(898年),明州刺史黄晟又建起了周长18里的罗城(外城)。据宝庆《四明志》记载,南宋之前的宁波城有十座城门,元兵进城后大肆破坏,毁掉了罗城。后来元人为备战需要,又重建了罗城,并开设了六座城门,这就是从十门到六门的来龙去脉。 民国时期,宁波的城墙和城门陆续被拆除,在城墙的城基上,建起了环城马路。环城马路由六条马路首尾相接而成,六座城门的名称,分别成了这六条马路的名字,也就是东渡路、灵桥路……直到和义路。六门虽然已无踪影,但“游六门”的老话流传至今。 再聊聊“过江桥”。宁波自从建起了十八里长的罗城以后,老城区基本定型。跟古代所有的城市一样,高耸的城墙外面,环绕着一圈护城河。我们宁波的护城河与众不同,令无数城市望尘莫及,甘拜下风!原来,分别从宁波城北面和东面流过的余姚江和奉化江,就是宁波城两条天然的特大护城河。与此同时,“过江桥”也就成了宁波人出城的代名词。 老宁波知道,从前宁波城区只有两座江桥,一座是横跨奉化江的灵桥,俗称老江桥;另一座是姚江上的新江桥。过老江桥就是去江东,过新江桥就是去江北。人们现在看到的灵桥,是德国西门子公司承建,1936年完工的钢结构桥梁,其实灵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就在韩察建子城的第二年,也就是唐长庆二年(822年),明州刺史应彪就在东渡门外奉化江上架设了“东津浮桥”(后移置今灵桥址)。 相对于1000多岁的老江桥而言,新江桥只能算小弟弟,不过它也有150多年的历史了。它最初是建于清同治年间的一座浮桥,由十八艘木船连排,上铺木板,从江北桃花渡直达东渡门。直到1970年,才由新建的钢筋混凝土拱桥,接了它的班。 最后聊聊“抬城隍”。古代的城市,都要设城隍庙,也都要“抬城隍”。“抬城隍”是民间传统习俗,官方的叫法是“城隍出巡”。目的是祈求城隍,保佑境内四季平安,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每到“抬城隍”的时候,人们先要在城隍庙内举行祭祀仪式,然后将城隍爷恭恭敬敬请出大殿,让其端坐于富丽堂皇的大轿之中,抬着巡游城区。一路上开锣喝道,前呼后拥,吹吹打打,浩浩荡荡,场面极其隆重热闹。时至今日,“抬城隍”的活动已淡出江湖,而“抬城隍”这句老话,也渐渐失去了本意,变成类似鼓动、起哄等意思了。 我们宁波的城隍神,是秦末帮助刘邦打天下的纪信将军。因为纪信在战场上救过刘邦,为此被敌方俘获处死,刘邦当了皇帝后,为感谢纪信的舍命相救之恩,封他为城隍神,永享人间烟火。全国有好多地方的城隍神,都让纪信当了。 不是说纪信将军不能当城隍神,不过我想,作为城隍神,作为这座城市最接地气的神祇,如果对当地城市有贡献,对当地百姓有恩德,岂不是更好?比如,高瞻远瞩、勇于开拓的韩察;“绝外寇窥觎之患,保一州生聚之安”的黄晟,千方百计建桥,让奉化江两岸天堑变通途的应彪;还有建造它山堰的王元暐,治理东钱湖的王安石,奋勇抗击倭寇的戚继光等等,他们虽然不是宁波的城隍神,但是宁波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