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时评/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1月14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共同托起残疾人的幸福梦

——我市“残疾人之家”规范化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省残联星级“残疾人之家”提升改造项目评审组赴江北区谐乐“残疾人之家”检查评审。(潘旭伟 摄)

    

    

    

    

    

    

    一对智障双胞胎在“残疾人之家”接受康复训练、技能培训后,来到快餐公司上班,并被评为优秀员工;工疗车间提供上班机会,助力残疾人每月增收、改善家庭生活;音乐疗愈课程,帮助学员发挥特长、增强自信……

    2020年,市残联坚持“实”字为先、“效”字为导,全力推进“残疾人之家”规范化建设,确保“残疾人之家”高质量发展。

    “关心关爱残疾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爱心城市宁波一道温暖的色调。”市残联副理事长梁达告诉记者,2020年我市“残疾人之家”规范化建设工作成效显著,又一次提前超额完成省民生实事目标任务。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规范化“残疾人之家”156家,提升改造星级“残疾人之家”43家;共有12家“残疾人之家”获评五星级,五星级“残疾人之家”数量居全省各市之首。

    

    记者 吴向正 通讯员 潘旭伟 

    

    科学统筹

    在规范化建设中改造提升

    “残疾人之家”属于残疾人托养机构,从残疾人“阳光家园”等托养机构发展而来,是指以日间照料为主,主要为智力、精神和其他重度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技能培训、康复服务、文体活动、辅助性就业等服务的专门机构。

    市残联高度重视、科学统筹,全力推进“残疾人之家”规范化建设,把它作为年度作战图上的“主攻目标”,挂图作战、全力推进。

    “有合法的主体、有统一的标牌标识、有稳定的服务对象、有适宜的服务场所、有配套的设施设备、有完善的服务功能、有专业的管理团队、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市残联切实按照这8个方面的规范化建设标准,对宁波原有残疾人托养机构开展进一步规范、改造、提升,建设更加规范的“残疾人之家”。

    2020年9月,市残联会同市财政局、人社局、税务局等部门,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推进宁波市阳光家园建设工作的意见》,对“残疾人之家”建设与“阳光家园”建设进行了政策“绑定”,进一步规范了建设标准,提升了机构补助补贴标准,为“残疾人之家”建设强化了政策和奖金保障。

    各地根据当地特点将养老与助残功能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合办共办模式。部分相邻乡镇(街道)根据实际情况合办“残疾人之家”;有的地方争取对机关事业单位置换后闲置的办公大楼,卫生院、福利院等机构现有建筑进行适配改造,用于“残疾人之家”建设,切实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服务便利性和机构建设管理科学性。

    针对管护人员专业化欠缺的问题,市残联组织了300余人次参加省、市“残疾人之家”创建培训班。“通过培训,机构的管理服务人员对残疾人身心特点、托养服务理念、机构服务管理等方面有了深入的了解,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市残联有关负责人说。

    市残联还不断完善“残疾人之家”制度建设。制定下发《宁波市残疾人托养庇护照料等机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工作制度》,将疫情防控工作作为机构常态化工作内容切实加以落实。

    勇于创新

    以品牌建设引领品质提升

    “残疾人之家”建设需要规范化,但切忌“千人一面”。各级残联等部门勇于创新,以品牌建设促进机构建设,以服务文化推动服务品质提升。

    宁海县桃源“残疾人之家”在规范化建设的基础上,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深入探索“党建+残健共融”开放式助残新模式,切实发挥党建带群建作用,先从“党-群”合力服务保质,再由“社企”合作共建扩能,最后通过“家-园”多元对接提效,优化家园学员生态,为残疾人提供更优质服务,成功获评“五星级”。

    鄞州区甬乐工疗车间“残疾人之家”,探索“1+X”庇护性就业服务模式,即1家“残疾人之家”对应3家工疗车间、与3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3家企业分别在“残疾人之家”内各设立1家工疗车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激发企业和阳光家园举办者积极性,实现了政府、企业、机构、残疾人及其家庭多方共赢,解决“单打独斗”问题。

    鄞州区残联和东柳街道积极探索政府、社会组织、社区、辖区单位多方协同,在东柳阳光驿站“残疾人之家”建立了开放式助残基地,与宁波海事法院、宁波职教中心、沃尔玛超市等20余家单位、团体签订了“爱心联盟”,开展以助医、助行、助乐、助学、助业等阳光爱心助残“五助行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宁波市残联还创新推出残疾人之家“家友会”模式,将残疾人家庭、亲友纳入“残疾人之家”建设体系,既加强了残疾人亲友之间的沟通交流,又解决了残疾人之家建设“一头热”的问题,较好地促进了“残疾人之家”建设精细化、互动化、融合化,受到了残疾人家庭的一致好评。

    携手同行

    用爱心托起残疾人的梦想

    残疾人小叶,出生半个月时在医院动了一次手术,快到两岁的时候,家人发现他跟别的孩子不一样,连最简单的“爸爸妈妈”都不会叫,30年来他的智力一直停留在孩童的水平。刚到慈溪市掌起镇阳光日间照料中心(“残疾人之家”)托养时,小叶只会低着头坐着,不与任何人交流,吃饭上厕所都需要工作人员帮助。遇到生人,他就用手遮住眼睛,神情十分紧张。在中心生活一段时间后,通过工作人员的细心照顾和耐心指导,小叶进步很大,现在的他能够与同伴交流,并且主动参加中心组织的活动,还能够叫出同伴和工作人员的名字,进餐、如厕也能够自理,有时候还会帮忙分调羹。有一天,小叶看见母亲突然叫了一声“妈妈”,当时母亲激动得热泪盈眶——,30多年来,这是儿子第一次叫她“妈妈”!

    有阳光的地方花儿就会绽放。在鄞州区柠檬树阳光家园(“残疾人之家”)有个女孩子,大家都叫她敏敏。刚来时,敏敏总是拿着手机听歌,或者在走廊里来回踱步,上课时则焦躁不安,静不下心。阳光家园的老师们决定从她的兴趣爱好入手,设法缓解其焦躁情绪。阳光家园专门购置了一套能唱歌、看电影的设备。敏敏经常通过这套设备听歌、唱歌,渐渐地变得开朗了。园里举行文娱活动,敏敏就会自告奋勇上去“露两手”,以前那副愁眉苦脸的神情不见了。在这里,敏敏交到了新的朋友,她们会相互问候,一起生活学习,回家还会结伴而行。

    还没走进海曙区集士港晨阳阳光家园的工疗车间,“哐哐哐哐、哐哐哐哐”,人们就听到整齐划一、富有节奏感的敲击声,仿佛奏响的是残疾学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年44岁的阿明,大学期间因感情纠纷导致精神失常,当时23岁的他被确诊为二级精神残疾。之后阿明也找过两三份工作,但都干得不长久。在阳光家园接受3个月的社会融合训练后,阿明走进了奇卓家居的工疗车间,作为最早一批学员,阿明在这里待了将近7年时间,现在的他已是车间的生产组长,有稳定的收入。“我很开心,老板很随和,工作人员都很关心我们。”阿明说。工作、病情的稳定后,阿明娶妻生子,组建了家庭。

    其实像小叶、敏敏、阿明这样的故事,在“残疾人之家”里还有很多。一个个“残疾人之家”,如同一方方苗圃,承载着阳光和雨露;社会各界的爱心源源不断地洒向托养在这里的学员,让他们尽快走出心理的阴霾,能够独立生活,获得生活的技能。

    市残联副理事长孙静说,下一步,市残联将结合“十四五”规划要求,进一步推进“残疾人之家”在乡镇(街道)的全覆盖;同时结合省民生实事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提升“残疾人之家”品质,深化和推广“党建+”模式,提高“残疾人之家”的服务效能和品质,打造宁波特色的助残扶残体系,为建成“残疾人友好型城市”添砖加瓦。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