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 前不久,前往号称“江南第一庙”的曹娥庙观瞻,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2013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曹娥庙,始建于东汉元嘉元年(151年),历代均有修建,规模不断扩大,现存建筑多系民国二十五年重修,占地6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3840平方米,主要有山门、正殿、后殿、戏台等。曹娥庙整体建筑规模恢宏,布局严谨,以雕刻楹联壁画书法四绝,饮誉海内外。 据载,曹娥系东汉上虞著名孝女。汉安二年(143年)5月5日,其父曹盱在舜江(后因曹娥改名为曹娥江)主持祭潮迎神仪式时坠江溺亡,曹娥沿江啼哭,搜寻17个昼夜仍不得父尸,遂投江而死。8年后,县令度尚始为曹娥立庙,并上奏朝廷表为孝女。自宋大观四年(1110年)被封“灵孝夫人”到清同治四年(1865年)被封“灵越夫人”,曹娥先后6次受到朝廷敕封。 除了朝廷的褒奖,诸多历史人物也参与其中。如东汉人蔡邕题“黄绢幼妇,外孙齑臼”于曹娥碑阴面,隐“绝妙好辞”四字,被誉为“中华第一字谜”,还流传着曹操和杨修竞猜上面字谜的故事。东晋王羲之曾以小楷书孝女曹娥碑于庙;明人刘基(刘伯温)奉敕祭奠;慈禧太后懿旨赐匾;蒋介石偕夫人宋美龄瞻拜过曹娥庙…… 然而,面对这满满的文化,在基本了解曹娥的孝行后,笔者心存疑惑:曹娥之死真的值得如此褒扬吗? 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里讲到自己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露过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他分析了“卧冰求鲤”等孝道故事后,斥责其中有些孝道不顾儿童安危,“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那么,曹娥的孝行是否也有被封建统治阶级所利用的虚伪和残酷成分呢? 我们先来“白话”一下相关“史实”。娥父曹盱算是一名神职人员,他在主持祭潮迎神仪式时不幸坠江。曹盱坠江后,年仅14岁的曹娥沿江哭寻了17个昼夜,不见父尸,于是“毅然”跳入江中寻父。5天后曹盱父女尸体双双浮出水面。这一事件,后来演绎出许多版本,有“投江救父”说,有“投江救夫”说;曹娥父女尸体浮出水面时,本来是面对面抱着的,后因不合礼教,而改成背负父亲出水等等。 笔者根据上述史料推论,曹娥救父一说根本不成立,曹娥“抱父尸而出”,只是后世为了宣传其孝行而虚构的情节。曹娥“毅然”投江,发生在曹盱坠江17天后。这17天中,既看不到当地政府部门对曹娥的关怀,也没有乡邻给予她安慰和帮助,这位14岁的女孩哭干眼泪,生无可恋,于是选择了随父而去。在相关史载中,没有出现曹娥母亲及其他家人的记载,这或许可以设想为曹娥在家里就与父亲相依为命。笔者手里有一份比较官方的曹娥庙简介,里面没有曹娥背父尸出水一说,只是比较平实地介绍:乡里感其(曹娥)孝行,将其尸体营墓掩埋。 前面提及过,曹娥庙是曹娥投江八年后,由当时县令度尚始建的,可见事情发生时并无多大反响。至于八年后为什么想起来建庙,并上奏朝廷,感觉当时地方政府是为宣传当地民风、扩大地方影响之图。另一方面,对朝廷而言,曹娥“孝行”虽有悖人性,但对维护封建统治不失为一剂精神鸦片,于是一拍即合,历朝多次敕封,曹娥最后几乎成了孝道的楷模。 曹娥庙里有一块上书“人伦之光”落款为蒋介石的大匾。对此,笔者曾向一位庙里管理人员提出疑问,认为蒋作为现代人似不应赞同曹娥之举,果然,那位朋友如实相告:这匾确实不是蒋所题,但蒋表达过类似的意思。 质疑这么多年来一直被人们敬仰传颂的曹娥孝行,是否是对曹娥的亵渎?笔者只想弱弱地问一句:您觉得曹盱会赞同女儿之举吗?他会为女儿如此“孝行”自豪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