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一阁博物院供图 |
|
◀东汉隶书《曹全碑》 |
|
▶东汉张芝今草《冠军帖》 |
顾玮 吴央央 主讲人名片 乌莹君,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研究方向为中国书法史、书画文献。现就职于天一阁博物院陈列展览部,从事展览策划和活动策划工作。论文曾在《中国书法》《中国美术》等专业期刊发表。 图像化文字蜕变为符号化文字 汉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时期,两汉存世的书法作品众多,出现了许多知名的书法家和理论家,为书法成为一种自觉艺术奠定了基础。 “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铁线篆、玉箸篆、蝌蚪书、鸟虫书、籀书……欧体、柳体、颜体、赵体……你听说过这些专有名词吗?你知道哪些是书体,哪些是字体?”天一阁博物院乌莹君从梳理书法的理论知识入手,详细讲解了汉代各种字体的演变过程,同时通过示范让人们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 字体即文字的形体,是指字形的结构特点,在历史上,汉字经历了从古文字到今文字的形体转变过程。在书法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之前,它其实是附着于小学也就是古文字学的。字体是从文字学的角度来定义的,而书体是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定义的。“在文字学上,我们通常把以‘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为原则而形成的字体称为古文字,甲骨文、大篆、小篆等都属于古文字;自隶书以后,汉字成为单纯的文字符号,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属于今文字。”乌莹君介绍。 书体就是书写的字体。书体随着字体的发展而发展,它从字体中分离出来,独立成意,并逐渐具有各自独特风格的汉字书写体系。在许慎的《说文解字》自序中,记录了秦代有八种书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古人创造出不同的书体,并且把它们运用到各种特定的场合。比如说摹印,其实是印章上的文字,而殳书是刻在兵器上的文字。 书法家的字体,也简称为书风。隋唐以后,书体的意义又扩展到书法艺术的风格上,如唐代的欧、褚、颜、柳,宋代的苏、黄、米、蔡,元代的赵体等。 总之,汉字字体可以分为文字的形体、书写的字体和书法家的字体三大类。 汉代有哪些书体?乌莹君介绍,篆书、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书法史上的各种书体在汉代已基本形成,这个时期也是书法变革的重要时期。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汉代书法非常多,主要有金石铭刻和墨迹两大类。 小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文字。汉承秦制,西汉初,篆书依然通行,后来随着隶书的发展,篆书才逐渐衰落,只用于某些庄重的场合。汉代碑刻篆书,最为丰富的是碑额。在汉代出土的墨迹中,也有少量的篆书。 汉代碑额,结构有的方正整齐,有的婀娜多姿,笔法比秦篆书丰富,出现了装饰性。如《孔宙碑》碑额不同于秦篆的是,垂露竖做悬针状,结体舒展自如;《张迁碑》碑额的特点是混入了隶书的笔法,结体多方折,有明显装饰性;东汉《鲜于璜碑》的碑额为阳刻汉篆,结体比较欹侧,并不四平八稳。“如果我们将东汉《袁安碑》和秦代的泰山刻石进行比较,不难发现,《袁安碑》瘦劲宽博,笔法圆转,遒劲流畅。”乌莹君说。 汉代出现的第二种书体是隶书。卫恒在《四体书势》中提到“隶书者,篆之捷也”。西汉初年,隶书快速发展,代替了小篆的官方文字地位。隶书是由小篆演变而来的吗?我们可以从出土的文献墨迹中找到答案。在书法史上,把由篆变隶的演变过程称为“隶变”。早在大篆出现后,古人就发现篆书书写过于繁杂,为了加快书写的速度,就出现了将笔画减省的情况。所以在从大篆发展到小篆的同时,简便实用的手写体篆书(草篆)在日常书写中已经广泛使用。草篆的出现,加快了隶变的过程,发展出了有别于“汉隶”的“古隶”。 在由篆而隶的书体演变过程中,主要依靠快写、省略等手段破坏和肢解原有的汉字结构和用笔方式,最终,隶书创造出了点、横、竖、撇、捺等不同特点的笔画,把图像化文字蜕变为符号化文字。 战国时期的《青川木牍》是研究隶变的一个重要墨迹,被学界视为目前年代最早的古隶。这件墨迹用笔圆中有方,能清晰地表现出回锋和初锋的变化。向右方向的末笔已显露出波挑之势,个别的字形较扁。 战国晚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其中一些字,如“欲”“可”“毋”等,明显地反映了篆书向隶书变化阶段的情况,但同时还保留了很多篆书的用笔特征和结构特征。 那么,真正的汉隶是怎样的?从西汉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上,可以看到隶书特征是很明显的,横平竖直,沉着、遒健,无草率之意。从汉武帝时期起,简牍上篆书形构的痕迹便越来越少了,这足以说明隶书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 乌莹君说,到了东汉时期,隶书的发展走上了顶峰,呈现了众多的风格,留下了大量的石刻。著名的《曹全碑》就是汉隶的代表作,风格秀逸多姿、结体匀称。“横”是隶书中的一个代表性的笔画,它的起笔有一个回锋掠笔的过程,在收笔处有一个燕尾,这就是东汉成熟时期的隶书笔法。 汉碑非常丰富,每一种碑的风格有比较大的差异。经过隶变后,隶书逐渐成熟,经历了被很多书写者加工和美化的过程。事实上,每一种字体在形成后,会逐渐发展出多种书体,并不断地发展出丰富多彩的书法风格。 文字不断向实用、简易发展 草书主要用于低级文书和一般奏牍草稿及民间日常书写使用。草书可分为章草、今草、狂草,在汉代,用得最多的是章草,今草在汉晚期出现。 乌莹君介绍,东汉时期的书法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出现了文人书法家和书法流派。比较著名的是杜操、崔瑗、张芝,尽管他们的墨迹原作今天不能看到,但是仍然可以从文献记载上了解他们的作品和笔法传承。崔瑗是杜操的学生,他写的《草势》是目前可以看到的最早的一篇书论文章,也是最早以“势”为命题的书法专著,是古代书论的发轫之作。张芝学杜操、崔瑗的书风,变章草为“一笔书”,在魏晋和唐人的记载中,对张芝的评价超过了前面两位。章草经过了文人书法家的整理和美化,形成了更加便捷的草书,也就是今草。张芝是今草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行笔自然、刚柔并济、疏密相宜,三国书法家韦诞称他为“草圣”。 草书是从隶书演变而来的吗?严格意义上说不完全是。 草书,最早萌芽于草篆之中。随着草篆嬗变为古隶,又继续在古隶的快速书写中发展,经过许多书家的整理完善,大概在汉隶成熟的西汉中晚期形成了章草。其后,又在章草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今草和狂草。 在纸张出现以前,简牍是我国书籍最主要的形式。快速书写是草书的必要条件,在郭店楚简上,出现了与那些青铜器铭文上的篆书完全不同的笔法形态。 20世纪以来,我国西北地区和江淮地区陆续出土了大量的汉代简牍、帛书、少量纸书,这些墨迹为我们研究汉代书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在《居延汉简》中,能看到既有隶书的波磔笔画和偏于扁方的形体,也有草书的连笔,用笔圆转、简练。 在用笔上,章草沿着隶书的笔法进行了发展,解散了隶书严整的结构,同时保留着像隶书那样每个字结束时的波挑法,并且字与字之间大多是不相连的。章草的笔法、结构都不同于隶书,形成了新的审美特征。 今草是章草的减省和再加工,笔画钩锁连环,一笔起止。今草的特征是“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气呵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今草以张芝、“二王”以及张旭、怀素为典型代表。 楷书与行书的出现晚于章草,约在东汉中晚期。1991年,在《汉悬泉置纸帛书》中发现了楷书墨迹,与传世钟繇的小楷用笔一脉相承。早期的行书,产生于早期楷书与草书之间。当然,行书真正的发展高峰,是在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东晋时代。楷书和行书在汉代只是萌芽,留存的墨迹比较少。 “任何一种书体的出现,都是文字向实用、简易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形成之后,又都经历了被书写者美化加工的过程。这些经美化定型的书体,在急速的文字演变中,又被之后更实用、更简易的新书体替代。”乌莹君说,这就是书体演变的规律。 (讲演内容来自天一阁书院·国学堂,有删节。此为线上讲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