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余建文 通讯员 李贤君 春节前夕,记者走进奉化区松岙镇,象山港的海风扑面而来。一湾玉溪绕村而过,沿着鹅卵石铺就的小路,穿过蜿蜒绵长的弄堂,来到后山村后宅32号。 这排建于清末民初的老房子,是奉化第一位共产党员卓恺泽的故居。95年前,就是在这里诞生了宁波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从此,革命的火种播种在海边的小山村,生生不息,传遍浙东大地。 乡土火种 卓恺泽故居为二层木结构建筑,有四间一弄和一间侧室。一楼堂屋墙上悬挂着裱框的卓恺泽夫妇遗像。踏着吱呀作响的木梯来到二楼,当中一间房里摆放着一张红木方桌和一张年代久远的木床。故居管理员卓明川说:“1926年春,卓兰芳、卓子英在松岙当地介绍发展了庄宏生、卓阿杨等6人入党,入党宣誓就在卓恺泽家里。这张方桌前,几名党员开会成立了宁波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由卓兰芳担任党支部书记,带领浙东农村地区群众走上反抗压迫、寻求光明的革命道路。”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照进百年老宅。墙上四幅描绘先烈当年开会、宣誓、领导农民开展革命的画作,令人动容。那一刻,马克思主义信仰如一道光,刺破黑暗,照进后山村。 卓恺泽1905年出生于松岙镇一个富裕家庭,从小学习成绩优异,1919年进入宁波省立四中学习。受五四运动影响,他积极参加校内外的进步活动,加入宁波知识界的进步团体雪花社。1923年考入北京华北大学预科,担任学生会干部,不久后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底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5年“五卅”惨案后,卓恺泽被派至北京学生联合会从事学生运动工作,陆续担任团北方区委委员兼宣传部长、中共上海闸北区委书记、浙江省委委员、团中央委员、团浙江省委书记等职。他编写了4册共24课的《青年平民读本》,揭示帝国主义侵略、军阀混战、资本家土豪劣绅横行的形势,鼓舞劳动人民“非起来革命不可”。 1928年4月,卓恺泽被任命为团中央特派员兼团湖北省委书记。在白色恐怖下,他毅然携妻带子冒险前往武汉,不幸在武昌召开秘密会议时被捕,牺牲时年仅23岁。在狱中,卓恺泽写下一封《绝笔书》,对革命前路充满乐观,他对父母写道:“你们安天知命地等着光明的来到吧。” 星火燎原 松岙是浙东革命的摇篮。这个海边小镇,先后走出卓恺泽、卓兰芳、裘古怀三位烈士。 “卓恺泽是松岙革命的领路人。”松岙镇文史研究者张恺世告诉记者,从入党到牺牲的4年多时间里,卓恺泽每次返乡,积极投入当地进步活动和党组织工作,指引不少身边人走上革命道路。 卓兰芳家与卓恺泽家相距不远。卓兰芳长卓恺泽5岁,当时在宁波当小学教员,心情苦闷。卓恺泽对他说:“中国民众深受苦难,这不是一个家庭的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只有改造社会,才能彻底解决。” 1924年7月,回家度暑假的卓恺泽与裘古怀一起重编松溪图书馆书目,并嘱咐裘古怀关心国家大事、宣传新思想。在卓恺泽的启发和影响下,裘古怀考入黄埔军校,走上革命道路。 1926年6月,回乡探亲的卓恺泽得知当时宁波地委正派卓兰芳在松岙一带开展农民运动。他主动与卓兰芳一起,介绍农运积极分子卓阿位等入党,动员当地农民参加农民协会。 在卓恺泽、卓兰芳等人的带领下,松岙的农民运动不断壮大,虽然在之后的白色恐怖时期,卓恺泽等烈士先后被反动派杀害,但信仰不会湮灭,革命的火种已然种下,终成燎原之势。 活力滨海 追随信仰,感受力量。一代代松岙人继承革命烈士的精神,努力奋进,建设健康美丽新松岙。 2003年,张恺世等10名村民自发组织,筹集数十万元在松岙街一村东溪河旁建造“恺泽公园”,陈列烈士的事迹文字资料及图片等。2012年,卓恺泽故居经过修缮重新开放。松岙镇还投资1500万元,将“恺泽公园”提升建设为占地8000平方米的红色文化园,成为松岙红色文化建设的主阵地之一。去年,裘古怀烈士纪念馆落成。 历史上,松岙是个农业乡镇,产业以“一枝稻”“一只塘”“一只橘”为主。“近年来,随着红色文化园、‘最美风车公路’驿站、旅游集散中心等设施的建成投用,我们充分整合红色资源,开发滨海红色之旅,激发家乡人奋发创业的干劲,建设新时代美丽健康新松岙。”松岙镇党委宣统委员周微介绍,这几年,踏上红色之旅的群众每年有数万人。 庭院里,梅花正艳。今年春节,不少奉化市民带着孩子来到松岙,探访卓恺泽、卓兰芳故居,缅怀先烈,重温历史。 站在白岩山上眺望,滨海休闲度假区建设热火朝天,栋栋高楼拔地而起,广袤的田野上,苜蓿花悄悄绽放。这块红色的土地,不断迸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