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思与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2月25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加强宁波海洋非遗的活态保护与利用

    

    

    谢秀琼            

    

    海洋非遗来源于涉海百姓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生产生活实践,是涉海民众经略海洋的历史记忆,也是海洋文化高度发达的历史见证。宁波海洋非遗数量多、类型全、空间集聚明显,蕴含着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和审美等本体价值,具有较强的教育、休闲、旅游等衍生功能,要从更新保护观念、探索融合发展、线上线下互动、整合优势资源等方面,加强宁波海洋非遗的活态保护与利用。

    一、宁波海洋非遗的现状及特征

    1、数量多、类型全、空间集聚明显

    从已公布的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代表性名录,并根据海洋非遗的界定标准进行筛选,我市共有市级及以上海洋非遗88项。从等级结构看,其中,国家级海洋非遗10项,省级26项,市级52项,分别占总量的11.4%、29.5%、59.1%,整体呈现出“金字塔”形状的结构特征,这一趋势有利于结构优化,申报高一级别的非遗项目;从类别结构看,宁波海洋非遗基本形成了以民俗、传统舞蹈为主,民间文学、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为次,传统曲艺、传统音乐、传统体育相对稀缺的结构特征;从空间分布看,海洋文化浸润下的宁波沿海村镇如象山石浦、慈溪龙山、余姚泗门、北仑郭巨、镇海澥浦、鄞州咸祥等地,分布着类型多样、特色鲜明的海洋非遗,且空间集聚效应明显。

    2、历史、文化、审美价值高

    其一,历史价值。历史上的宁波盐业发达,象山花岙岛晒盐技艺为国家级非遗,慈溪庵东晒盐技艺为省级非遗,与盐业相关的传说在慈溪、象山盐区多有流传,见证宁波盐业发展与变迁。其二,文化价值。沿海民众在试图征服、改造和利用海洋的过程中,也重塑着自身的精神气质。如“耕海牧田、追赶渔汛”的生产方式和劳作特征,内中隐含着宁波人强烈的时机观与“敢为天下先”的文化性格。其三,审美价值。以表演艺术类、工艺美术类为代表的海洋非遗大多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涉海百姓善于利用各种海洋资源,将之融入民间舞蹈,相应产生了跳蚤舞、鱼灯舞、船灯舞、船鼓等;将之融入民间曲艺,相应产生了宁波走书、象山唱新闻等;将之融入民间工艺,相应产生了渔民画、鱼拓画、贝雕等。

    3、教育、科学、旅游功能强

    一是教育功能。以海域、滩涂为中心形成的渔业、盐业生产技艺,围绕海、港、湾、岛形成并流传的各类民间传说、渔歌及渔谚,见证着宁波独特的地理地貌、复杂的海洋环境、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海洋非遗的活态保护与利用,是民众进一步认识我市海洋资源禀赋,增强海洋资源意识的重要途径。二是休闲旅游功能。海洋节庆资源如中国(象山)开渔节以开渔、谢洋等民俗活动为核心,融民间曲艺、民间舞蹈、民间音乐为一体,成为滨海休闲观光游之外的另一种旅游资源。海防非遗资源如历史上的戚继光抗倭传说、镇海口海防传说与海防遗址有机结合、互动展演,构成高质量的旅游文化资源。

    二、宁波海洋非遗活态保护与利用的对策建议

    非遗活态保护是指融入群众生产、生活情境之中进行传承与发展的一种方式,具有日常性、动态性、群众性等特征,宁波海洋非遗的本体价值和功能属性决定了其活态保护的必要性和生产性开发的可行性。

    1、更新保护理念,建立健全活态保护与利用机制

    一是制定宁波海洋非遗保护条例。明确各类海洋非遗的认定与保护、落实主体职责与经费、完善名录与传承,并制定相应的配套管理办法。二是打造海洋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人才队伍。创新发展海洋非遗传承人扶持政策,建立健全传承人信息体系,创新申报与认证制度与退出机制,实施有序增补的传承人孵化制度,不断扩充优化海洋非遗传承人队伍。三是加大海洋非遗资金扶持力度。以奖励、资助、减税等方式扶持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发展,建立海洋非遗发展基金会,鼓励民间资本注入。

    2、探索融合发展模式,推进活态保护与生产生活一体化

    一是政府购买文化产品和服务形式,开展文化惠民服务活动,提升海洋非遗在民众生活中的活态化水平,此种保护方法适用表演艺术类海洋非遗,如鱼灯舞、渔民号子、船灯舞等。二是加大对海洋非遗生产性基地(企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助力创意智造与海洋非遗结合,此种保护方式适用于传统手工技艺类海洋非遗,如船模、竹根雕及渔民画等。三是文旅深度融合,结合非遗景区、非遗产业园区、非遗乡村、非遗特色小镇等文化空间,推动海洋非遗与文创、演艺、会展、设计新业态融合,拓展宁波海洋非遗的产、学、研、销保护生态链。

    3、线上线下互动,提升活态保护的数字化水平

    一是搭建海洋非遗数字化管理平台,加强宁波海洋非遗的数字化收集、整理、展示、管理、评估与传播。二是构建海洋非遗活态保护评估体系,依托动态数据库,定期对非遗传承人、项目、保护团队进行评估,加强常态化监督与检查。三是增强动态展示与体验。依托文博馆、非遗馆、展览馆,以3D影像、图文声像等形式多维度呈现宁波海洋非遗全貌,利用网络虚拟平台增强互动体验。

    4、整合优势资源,推广海洋非遗品牌形象

    依托海洋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发挥“海”“港”“渔”“佛”等文化资源优势,打造海洋非遗旅游集聚空间。以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区为核心,重点发展“海洋非遗+”的休闲渔业、节庆活动、旅游度假和影视文化产业,擦亮渔文化非遗名片。依托镇海海防历史纪念馆、中国港口博物馆等文化空间,发掘海防历史传说、海丝故事的当代价值,加快提升港口非遗文旅品质。

    (作者单位: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