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 巷 知道陈彦,是其长篇小说《主角》2019年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走进《主角》是2021年春节,朋友推荐正在热播的《装台》。看过《装台》后对故乡作家陈彦肃然起敬,故认真拜读起《主角》。 《主角》是陈彦长篇小说三部曲《西京故事》《装台》《主角》中的第三部,展现了1976年到2016年整个中国社会的涌动,讲述了一代秦腔传奇人物忆秦娥近半个世纪人生的兴衰际遇,反映了改革开放40年来巨变中人的解放与革新。 何为主角?主角亦作角儿,指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或戏剧、电影等艺术表演中的主要角色及主要演员。用陈彦的话说,就是“你可以在内心不卯他的人格,以及艺术水准、地位,但你不能不拧紧你该拧紧的螺丝;不能不拉开你该按时拉开的大幕;不能不精准稳健地为他打好你该打的追光。”陈彦还有这样具有哲理的表述,“在纷繁的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角,每个人又都是他人的配角”。在《主角》中,民间思想家、乡野剧作家秦八娃有另一番解读:“主角就是把自己架到火上去烤的那个人。因为你主控着舞台上的一切。” 忆秦娥是怎样的主角?原名易招弟,秦岭农村一个普通放羊娃……在县剧团打鼓的舅舅见姐姐家娃多家穷,想弄一个去县剧团。因“年纪小,在家用处不大”而成全了她。在县剧团,大伙“也看不出她有太大前途”,舅舅的相好胡彩香觉得这娃嗓子好而教她唱戏。没想到,后来忆秦娥成长为秦腔名伶:无论什么“兵器”、道具拿在手中,都能举重若轻;有一个响遏行云的金嗓子,质朴浑厚,音似天籁;还有一副惊人的扮相。更重要的是,忆秦娥自己好像浑然不觉。秦八娃称赞“这就是世间最好的演员了”。 什么样的人能成为主角?确有盖世艺术天分,“锥处囊中”,其锐自出者;能吃得人下苦,练就“惊天艺”,方为“人上人”者。当然,还有寻情钻眼、拐弯抹角而“登高一呼”偶露峥嵘者。忆秦娥对做主角是有一种天然怯场与反感的,但时势就那样把一个能吃苦的孩子,一步步推到了主角的宝座上。 主角是怎样炼成的?看似美好、光鲜、耀眼,幕后常常体味着与台上的《牡丹亭》《西厢记》《红楼梦》一样荣辱无常、生死未卜的百味人生。 我认为,炼成主角因素众多,但至少有以下几点:一是能吃苦。忆秦娥的童年甚至少年时代无疑是充满苦难的。在县剧团时,舅舅犯事,她从演员改到伙房帮灶,这时候,她坚持练功;后来,老戏被“解放”而恢复排演,老艺人发现忆秦娥能吃苦,就把她弄出来排戏。二是喜宁静。忆秦娥没有功利之心,坚持练功只是出于对秦腔的朴素的纯粹的热爱。在省剧团,主角、配角争斗愈演愈烈,她不断后退;经济大潮袭来时,别人要么做生意,要么做模特,她坚持练功。在生活中,她永远是最迟钝、最蠢笨、最不懂应变的那个人;在艺术上,她却是一个真正的表演艺术家。三是会包容。有比别人更多的牺牲、奉献与包容精神,有时甚至需要有宽恕一切的生命境界。作为一个智障孩子的母亲,忆秦娥不仅要忍受巨大的社会压力,而且还要费尽钱财,穿行在无望的生命深渊中。她不但把满腔的爱给予智障儿子,而且收养了和自己童年有类似苦难经历的宋玉且培养成为“小忆秦娥”。四是善提升。如果说,一开始忆秦娥对秦腔的情感是模糊的、被动的,那么秦腔自身命运的起起伏伏,让她逐渐走向自觉,感悟到“唱戏,更是一种大修行,是度己度人的修行”,继而真正成为把人、人性、人心读懂、参透的演员。 秦腔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生活在秦岭脚下的母亲常说,戏就是高台教化。母亲说的戏主要指秦腔。少年时不解其意,长大后看到京剧名家尚长荣讲“传统戏曲有高台教化的作用”时,方知平凡母亲的不平凡,更知秦腔的永恒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