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广威 《王安石传》原名《王荆公传》,被誉为“20世纪研究王安石及其变法最为持久的著作”。作者梁启超在1898年流亡时深切感受到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的兴盛,于是不断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研读比较古今中外变法书籍,政治态度逐步由维新变法转变为君主立宪。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更加坚定了他通过君主立宪来达到富国强兵的信念。1908年,梁启超著成此书,恐怕也不无托书言志之意。 《王安石传》共22章,对王安石新法的内容和得失,讨论得十分详细。梁启超坦言十分喜欢王安石,立传的目的就是为王安石翻案。他主要从三个方面对之前史书中的观点进行辩驳。 一是辩为人不善说。王安石年少时博学多才,立志高远,“不畏浮云遮望眼”。在鄞县担任地方官时深得百姓喜爱,与他交往过的人对他评价都很高。但自从变法以来,攻击王安石人品的人很多,有人诬蔑王安石在拜相前多次乞退京官之职是欲擒故纵。梁启超认为王安石是“父母在,不远游”的孝顺之人,其母过世以后,王安石再没有乞退过官职。执政时坚持推行“三不足”变法,隐退后就潜心编辑一家之言。在梁启超看来,王安石的入世依法据理,隐退也不违背道义。 二是辩政术不善说。由于人们把王安石看作借助变法从民间聚敛钱财的贪官和穷兵黩武的好战分子,梁启超就对新法各项法令做了条分缕析。他认为,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是为了国家的前途和百姓的富裕。王安石从财政、民政、军事以及教育等方面提出的改革方案,是皇权和相权高度统一的结果,具有传承沿袭和前瞻创新的功效,时至今日都值得借鉴,如青苗法像极了小额信用贷款,保甲法类似警察制度等。虽然青苗法在推行中遭到士大夫集团的反对,但之后带来的成效令当时反对的苏轼等士大夫都举双手称赞。这是对王安石变法最好的肯定。 三是辩喜用小人说。谈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后人认为喜用小人是其中一大罪状。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在知人善任上并没有问题。如河湟之战、西南夷之役、交趾之战中提拔任用的人都是文武兼备之才,在各项军事行动中均取得了很大成就。然而,为何说其中存在小人?原因有三:第一,宋神宗急于求成任用小人;第二,王安石曾任用过很多君子如苏辙、曾颢等,但他们因反对新法而站在王安石的对立面;第三,《宋史》撰写者为抹杀王安石功绩,肆意诬蔑支持变法的人,甚至把王安石身边与变法无关的亲朋故友诬为小人。 王安石其人其事在不同作者的笔下有天差地别的记叙和评论,人们对其执政、学术以及后世影响等褒贬不一,但对其文学成就表示一致认同。 梁启超认为,王安石文章虽然位列唐宋八大家,但与其他七家有本质区别,七家之文皆为文人之文,王安石之文则为学者之文,具有经邦济世的功效。如书中摘录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本朝百年无事札子》《读老子》等18篇文章,兼具文人和学者的风格。梁启超对于这些文章曾反复抄写,甚至“恨不能手写公全集”。梁启超的推崇,进一步确立和提升了王安石文章的经典地位。 2021年是王安石诞辰1000周年,读《王安石传》在此时此刻显得十分有意义。王安石是一位脚踏实地、为国理财、为民谋利的改革家,也是一位忠实追求、进退自如、著书立说的治学者。虽然他被司马光认为性格执拗,但从王安石执政期间从未放逐过异见者来看,他又是一位心胸宽阔的政治家。 社会发展需要更多的像王安石一样的人,需要他们针砭时弊,找出阻碍发展的问题,需要他们励精图治,拿出切实解决问题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