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行走基层·美丽家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3月31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庄桥“风筝大王”

将民俗手艺 做到极致


邵国强展示风筝“龙头”。
(周心怡 黄程 摄)

    记 者 黄程

    通讯员 翁晨丹 张孝     

    

    “翅膀的竹篾要削到两头薄中间粗、薄厚过渡要均匀。”近日,笔者来到庄桥街道河东社区邵国强老人家中,老人正拿着小刀在削竹篾。春季来临,邵国强准备做几只可爱的沙燕风筝和家人去放一放。

    邵国强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已经83岁高龄,但做起风筝来动作干净利落。“手工风筝最难的一环是风筝骨架,尾巴的竹篾要有弹性,骨架平衡对称,风筝排风才会顺畅。”邵国强端起一副已经完成的风筝骨架向笔者讲解道。

    墙上挂得满满当当,柜子上层层叠叠,放眼望去,邵国强的房间里是各式各样的风筝,有美丽的蝴蝶、威武的老虎、灵巧的小燕子……做风筝的材料更是齐全,竹篾、塑料薄膜、宣纸、无纺布、颜料、画笔……小小的房间俨然是一个“风筝博物馆”。

    “小时候穷,没什么好玩的,就爱看别人放风筝。”邵国强说,55岁退休后,他就开始钻研风筝制作,“我做的第一只风筝是蝴蝶,看自己做的风筝飞上天,心里说不出的舒畅。”老人笑着说。

    邵国强善于做“龙头蜈蚣”风筝,这种风筝集合了立体风筝和串式风筝的特色,由立体龙头和许多带有龙桄的腰片组成,其制作工艺之繁杂、难度之高,堪称风筝之最。在2004年一次宁波市的风筝比赛中,他制作的一只“龙头蜈蚣”迎风而起,飞得陡、高、稳,吸引了全场人的目光。

    邵国强做过最大的“龙头蜈蚣”长56米,有80多节。为了让这个风筝飞得更稳,他关门研究了好几天,买了专门的渔线固定风筝。最小的“龙头蜈蚣”风筝直径只有6厘米,长20厘米。“风筝越小越难做,骨架容易断,都是精细活。”邵国强告诉笔者。

    手艺熟练后,邵国强开始对传统风筝进行创新改良:适当减少竹篾数量,骨架分量变轻,风筝飞得高;加强骨架结构,让风筝飞得稳。“这是‘鹦鹉’立体风筝,我让孩子从网上打印了很多鹦鹉的图片,然后自己琢磨设计,这风筝翅膀安装好有2米多宽,骨骼硬,升空能力强。”他拿出自己最喜欢的风筝向笔者展示。

    做风筝前,邵国强会先打腹稿,“先在心里构思好风筝怎么做,各部分的尺寸,需要的材料,配什么颜色”。做了这么多年,邵国强从不觉得枯燥,做风筝,他永远精益求精。他说:“竹龄4年的竹子做骨架最好,装饰用的鸡毛要公鸡的尾毛,大风筝要用‘凯夫拉’线飞……”

    曾经有瑞典女音乐家慕名而来,专门买邵国强的风筝。“她选了五六只风筝,一定要我收下100元,我想给她找零,她不要,我只好再塞给她一捆放风筝的线,不能让她花冤枉钱。”邵国强说,“我做风筝是兴趣,不是为了赚钱。”

    从2009年开始,邵国强在宁波惠贞书院开设风筝班传艺,连续十多年,风雨无阻。“孩子们小,我怕他们拿刀伤到手,就把竹篾削好、布料裁剪合适,再带过去,班上20多个孩子,我就准备20几套原料。”邵国强说。

    其间,他发现了可以传承手艺的好苗子,“从2017年到2020年,我单独辅导了她近70次课,不收费,也没有别的要求,只希望她长大了不要忘了这传统手艺。”邵国强对她倾囊相授。“现在愿意学这手艺的人少,怕吃苦,不肯下功夫。我年纪大了,力不从心。希望有人把这手艺传承下去。”邵国强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