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思与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4月01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王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鲜明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针,2017年中办、国办出台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切实做好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这在历次党的全会文献中是第一次。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两个重大主题分属不同领域,却具有融合互补、协同发展的可能性。老年人老有所为,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本身也是实现老年人自身价值、发挥余热的重要途径;而文化康养,则有助于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帮助老年人实现有价值、有尊严、有快乐的生活,最终达到“积极老龄化”的目标。

    一、老有所为,助推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

    一是有利于保护方言文化。方言是地域文化的符码,体现地方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展示当地的地域性格,彰显地方人群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现如今,很多中小学生甚至青年群体已经不会说方言,甚至听不懂方言,而土生土长的老年人具有方言优势。例如,地方媒体钱塘“老娘舅”(杭州)、“来发讲啥西”(宁波)中就有当地老年人借由地方方言,参与地方事务、协调邻里关系的身影,具有一定知名度。当下,也有让人工智能助手开口说方言、借助科技力量保护方言的探索,老年人可助力智能时代的方言保护工程,为研发提供语音素材。

    二是助力传承非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活态灵魂”,是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不少老年人自身就是非遗传承人,像宁海平调传承人叶全民、甬剧传承人杨柳汀、金银彩绣传承人许谨伦、泥金彩漆传承人黄才良等,主导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当前,非遗传承人老龄化趋势严重,为避免人亡艺失,急需开展抢救性保护和传承。同时,振兴地方剧种、弘扬中医文化、振兴传统工艺等,也可借助老年人的力量。例如,宁波董氏儿科医术传承人董幼祺深耕中医儿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近50年,余姚土布制作技艺传承人王桂凤传承并推广民间传统土布制作技艺等。

    三是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实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老年人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使之深度嵌入百姓生活尤其是年轻人的世界。此外,老年人还可留存传统节日的饮食文化记忆,像老年人在端午节参加社区组织的包粽子、制香囊活动等。

    二、文化康养,实现“积极老龄化”目标

    健康的老龄化不仅意味着老年人身心健康,还指精神文化生活富足。文化康养,是在老人处于相对健康状态下,以文化熏陶的形式促进身心愉悦,从而达到身体康健、颐养生活的目的。

    “积极老龄化”提倡老年群体自身应具备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老年人发挥余热,积极参与社会发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生命内涵,提高生活质量,也是实现文化康养。

    首先,在家庭层面,传承良好家风。老年人爱岗敬业、诚信奉献,端正家风、以身示范,影响子孙后代,营造“父慈子孝”“家庭和睦”“尊老爱幼”的孝悌氛围,使家族文化绵长,延展生活和生命的意义。其次,在社区层面,助推互助文化。老年人参与垃圾分类管理、社区邻里关系改善等志愿服务,营造邻里关爱、志愿互助的文化氛围。最后,在国家层面,弘扬红色文化。老年人历经时代变化,爱国精神浓厚,可以通过讲述红色故事和亲身经历,感染青年群体体悟家国情怀。

    (作者单位: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