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笔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4月06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便利店

    

    

    

    

    学院路开着一家“罗森”便利店,位置就在我们小区到地铁芦港站这一段的中点,我上下班时必经,早早晚晚,店里都亮着灯,全天营业、全年无休。

    这家店生意挺好,尤其傍晚的时候,收银台前常常站满了人。顾客的主力是对门财经学院的大学生,基本见不着上年纪的人。我有事没事也常去,进出门时自动感应器总会灵敏地响起一阵轻快的铃声。店内光线柔和而不失亮堂,映着姜黄色的桌椅,顿觉暖意袭人。便利店大不到哪去,货源却充足且分布有致,近门处是冷柜,摆放着各类生鲜冷饮,中间的货柜,主要挂各色小零食及日常用品,收银台一边,“咕噜咕噜”煮着热腾腾的关东煮,旁边是早餐柜,陈列多种包子糕点和肉串,再旁边是热饮柜,各式小瓶装的饮料在里面加热。店员穿着工作服,背后是咖啡机和微波炉,现磨咖啡快捷而实惠,微波炉“叮”一声响,取出冒着热气的便当递给顾客,当然,也有饭团、三明治、意大利面。店里可供休憩,有小方桌,有长条桌,靠着墙、对着玻璃,顾客尽可以拿着吃的喝的往那里一坐,慢慢消遣。墙上还有插座,手机充电也无忧。这真是一处歇脚点和“加油站”。许多个下午,我在那点杯咖啡,看看书、听听音乐。冬日深夜路过,特地拐进去稍作逗留,买瓶热饮捂在手里,一口乌龙茶下肚,一天的寒气和疲倦都暂时消退了,真有一种“小确幸”。碰见大学生们围坐在一起玩桌游,男生女生叽叽喳喳地叫、前仰后合地笑,那种青春的放肆,让人直觉满室春光。

    便利店是加盟店。这家店的店主是一对小夫妻,和我年纪差不多。老板得空时会来店里帮忙,坐下来与我闲聊。老板讲了个疑惑,他在马园路和学院路各开了一家“罗森”便利店,照理说马园路的地段比学院路好得多,两店的生意却恰恰相反,马园路店没生意,开到2020年底就关张了,学院路店生意出奇好,为此他还扩大过店面。这两个地段我都熟,我就给他分析,便利店的主打商品是“小而快”的食品饮品,消费群体集中在年轻人,学院路店正对着大学,而且周边就这么一家,大学生自然趋之若鹜。马园路一带是老城区,居住的大多是本地人,中老年人为主,他们的饮食习惯早已固化,对便利店基本是没有需求的。老板听了,无奈一笑。

    中国连锁品牌便利店的兴起,大抵是一种“日式”舶来品。我在《知日》杂志看过一篇访谈,受访者是被称为“日本便利店研究第一人”的田矢信二。他在访谈中提到:“其实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发生以前,经常去超市的人几乎不去便利店,光顾便利店的70%是男性,‘便利店派’的顾客主要还是20多岁的年轻人,每周去个几次,主妇们是不会去便利店买菜的。但是灾难发生后,便利店发挥了社会基础设施的作用,其后,主妇在购物者中的比例逐渐增加,到现在,有四五成便利店的顾客是女性。再加上便利店也开始出售便当等食物,慢慢地人们感觉到它不光是为大家购物提供便利的地方,也是我们的‘家庭食堂’。去的次数越多,对那家店的信任感就会越强。灾难也同时让日本人认识到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的基础设施地位和便利店在生活中的价值。”经济学中有个“便利店指数”的概念,某种程度上,可以体现一座城市夜经济的发达程度。在最新的《2020中国城市便利店指数》中,列举了前36位的城市名单,宁波并不在内。我曾试着去分析其中的原因,似乎同宁波人经商营业者众、习惯早睡早起的生活传统相关。

    宁波现有的便利店,罗森、7-Eleven、快客、十足是常见的牌子。在上海街头随处可见的“全家”便利店,宁波至今尚未引进。上海是座不夜城,便利店遍地开花,最多的便是“全家”。我有过短期的驻沪工作经历,我住处的楼下就有一家,我差不多每天都去。现在回想起来,特别到夜深时,“全家”亮出的灯光,曾经抚慰了客居沪上的我那颗孤寂的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