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4月06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慢哲学”慢慢浸润

——《慢教授》读后

    

    

    

    

    

    

    郑从彦             

    

    社会犹如一个阶梯,人人渴望更上一层楼。再加之“腹背受敌”的局面,让竞争变得愈加白热化。而当大学的象牙塔也被异化成一个战场的时候,教授们也只能倒逼自己速度再加快一点、效率更高一些,成果当然是“多多而益善耳”。

    在《慢教授》一书中,伯格和西伯两位教授呼吁在学者生活中引入“慢原则”,用“慢”来对抗“快”,从而修复并重构更为健康的人文学科生态。她们将关注点聚焦于个体教授的处境,以及如何要同这一大学时弊进行斗争,作为教授个体,又能做些什么。同时,她们也提出了种种解困之道,例如,一定要从工作中发现快乐,因为只有寻得快乐,方能做得更好。再如,少一些封闭和自我保护,多一些给予和付出。因为精神的慷慨大度以及甘愿暴露自我脆弱的勇气,可以更好彰显教授应有的气质和品格。她们相信,慢慢来,会比较快。科学的慢,可以让学术过程更从容、让学术内容更丰盈,让学识传递更平稳。

    因此,《慢教授》亦可被视为写给学者们的自助自救之书。第一章《不被时间所管理》,关注的是在时间压迫和个人压迫之间的关联。通过讨论统治学术工作的各种时态,给出缓解时间困境的相关建议。第二章《教学与愉悦》,强调的是守护线下面对面的课堂。教与学只有基于感情和群体内思考的优势,方能让教学的欢乐冲淡教学的压力。第三章《研究与理解》,拷问了大学公司化对学术的破坏。究竟是尽快得出“研究发现”,还是持续坚守自由思考和社会批判的精神,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第四章《同事与社群》,讨论的是大学公司化之后同事关系的异化。当学者成为可以量化的商品,这一定是大学的悲哀;而只有彼此支持和相互信任,才应是同事间本该秉持的初心。结论章《合作:在一起思考》,回顾了伯格和西伯两位教授一起合作本书的过程。她们共同努力,意在让“慢哲学”慢慢浸润每一位“快教授”。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写作《慢教授》这本书,可以说是两位作者将“慢原则”付诸实际的过程。她们坚信:将“慢原则”引入自己的职业生活,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减缓工作压力,守护人文主义的教育,抵制大学公司化的脚步。众所周知,大学教授是竞优的代表,他们努力创造新知识,不断寻求真正的突破,创造令人艳羡的价值,以此让自身价值被高度重视。当然,正因为将效率摆在第一位,所以教授们时时刻刻都在考虑:若想有所成就,有所革新,就必须要准确地估量失败的风险。所以有限的时间和无限的焦虑让教授成为一个又一个高级矛盾体。加之学术界的竞优是看谁的成果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于是乎,许多教授对失败显得尤为恐惧。而“慢教授”倡导的是从容思考,而不是仓促地加速,这就好比给自己提供了一个允许失败的空间,一段谨慎思考的时间。“慢教授”需要自爱和博爱,自爱有助超脱,可以化繁为简,从容应对;博爱有助超越,可以共享智慧,携手并进。在“慢”与“爱”的融合中,“慢教授”们的目标会越加清晰,行动会愈加坚定,情感和智识会愈加坚韧。

    学术终究是比慢而非比快的。“一个又一个时刻,当我们仓促行事时,我们就无法成为我们自己。”教授绝不应简单地把学术变成自己的一个项目。成果自然是一个目标,但一定不是一个虚荣的指标。教授做学术其实最终目的是更好地认识自己,以及通过自己让世人看到一个更好的世界。如果教授封闭局限在“我一定要战胜别人”的快思维当中,那么他的学术道路也会慢慢地越走越窄。

    “只有慢才是真正‘以科学作为天职’的学人的守身之道!”同理,只有慢,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要学会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