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笔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4月13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白云飘过指南庵

    

    

    

    

    指南庵,位于鄞州区东吴镇勤勇村境内的群山之间,无甚名气。自1912年起的三年时间里,此庵寓居着一位青年学人,杨霁园。

    之前一年,1911年发生辛亥革命时,29岁的杨霁园正在慈溪一所学校教书。清朝终结,使杨霁园滋生归隐之心。他出身于礼教家庭,儒家的价值观烙印至深。是年冬天,杨霁园辞去教职,心怀遗民的惆怅,离开慈溪。他回家的线路是从宁波搭乘航船,沿后塘河至小白上岸。勤勇村旧称“凤下溪”,离小白河头约五里之遥。而从勤勇翻越过山岭,便是杨霁园的老家瞻岐镇岐西村。指南庵藏山既深,又离家不远能时时省亲,遂成为他首选的归隐之地。

    《杨霁园先生年谱》记录杨霁园在指南庵期间“伴僧侣同耕植而吟诵撰述,早夜孜孜,各方学子从游者数十人”。耕植、撰述、授徒,俨然古代之潜修者。杨霁园以聪颖好学出名,15岁参加童生试,名列第一。在县城的月湖书院及孝廉堂读书时,以年轻博学,受到陆廷黻、张桢泰等师长的赏识。数年后的光绪二十八年试县学,又拔诸生第一,声名鹊起。以故纵使栖居隐蔽山寺,仍有四方学子慕名追随。

    杨霁园住庵内偏西的一间房子,房有一丈多高的直窗,窗外对着一方岩石,长满苔藓,负墙而出。老僧告诉他:岩石预示多梦,不知先生有没有应验?杨霁园回答:住了些日子,并没有梦,虽然做梦也不错。事后杨霁园命此室为“岩斋”。他在岩斋讲课时,常觉得此岩似乎负墙而听,其势欲入室与他的弟子们一起参悟。两年后,杨霁园又把岩斋故室改称“养雄山舍”。他说,此地名凤下溪,凤雄而凰雌,夫自强不息、弘毅而浩然者之谓雄,因号“养雄山舍”。

    杨霁园一生以教育及著述为己任,成就卓著。指南庵可以目为杨霁园开办的第一个私塾,而此间的学生情况如今已很难了解到。我查到的学生仅有两位,一位是桑纯(字粹臣,号卷怀)。杨霁园长女杨哿孺(1914-1980)多年后回忆:“大叔公卷怀先生就学家君时,吾方出生,迨我踉跄学步之年,大叔公尚在门下。”杨哿孺的出生之年,其父就在指南庵教学。桑纯鄞之大嵩人,精小楷、擅篆刻,杨霁园曾请他刻“迫移”一印。著有《卷怀楼诗稿》。另一位学生是张成(字君武、月亭),鄞塘溪人。其同窗朱浩称,杨先生归隐,张成首从游。张成才华出众,系杨门杰出弟子之一,杨霁园称其有古丈夫风。喜武术,曾从军在蒋孝先麾下职掌书记。惜47岁就去世,著《天机楼诗》,内有《怀岩斋诸友》:“我有径寸心,明明常如月。持以奉诸君,不盈亦不没。”

    《同治鄞县志》记载:“指南庵,县东六十里凤下溪,久废,咸丰四年重建。”咸丰四年距辛亥年间尚近,屋宇应不会破旧,但寺中的生活条件大概不会太好。有个学生请教老师食、眠的方法,杨霁园这样回答:“欲食便食耳,不欲食须已。欲眠便眠耳,不欲眠须起。君问食眠方,我说但如是。”

    庵有僧若干,其中功修和尚,上了岁数,清晨杨霁园倚树读书,功修则取石投溪谷,练他的功夫。杨霁园此间撰写《庸溪笔记》等诸多文章,功修抄录之。十余年后,奉化中医王宇高游指南庵,功修老僧已逝去,但徒弟还保存着他抄录的杨文墨迹。庵中还有位和尚叫戆僧,温州人,人缘好,曾陪杨霁园登福泉山。当杨霁园与朋友洪左湖、翁孚人游瞻岐岭时,戆僧也同行。

    指南庵期间常有朋友来探。1914年秋,杨霁园在庵上方的山泉(当地人叫响水岩,杨霁园私命名为翠微潭)烹茶待客,一时朋友、师生雅集,各赋诗,并成集《翠微潭烹茶诗》,杨霁园亲为作序。

    当我翻阅杨霁园文集,看到有好几篇指南庵相关诗文。掩卷之下,就起了找寻先人足迹的愿望。勤勇村其实离我近,只是之前一直没有会心。抽了个晴朗的假日,按导航先找到了“指南禅寺”,结果勤勇村民告知,寺是新造的,真正的指南庵在村子另一边的山上,老早就被拆毁平整,种了茶树。我心有不甘,继续在村中寻访故老。于是在热心村民王金宝老先生引导下,得以去了指南庵遗址。

    从村走到指南庵,约有20分钟的路程。山路已修成了机耕路,所以好走,一条山涧沿路而下。间或看到两边种着橘树或桃树,就是一直没见着茶树。快到半山腰,林渐密,陪同的王老说到了:眼前是一块平地,长满杂草,周边多竹丛。如果不是老王指认,怎么可能想到这里曾是指南庵,乃至岩斋。王老少年时来过。庵有前后两进,四周长着数棵高大的乌桕树。王老还指着庵址前的数块坡地说,这以前属于庵田,种植水稻。庵附近有个谢氏山房,现在还住着几户人家。杨霁园从指南庵登瞻岐岭回家,必要经过谢氏山房,因此与山房主人熟稔,曾数次受邀带朋友在谢家吃饭,留宿。

    庵左侧的山涧,水仍在淙淙流淌,这是从前寺僧的饮用水,也是凤溪的源头。王老告知,涧水就是从山峰下侧的响水岩流下来的。眺望片刻。上面的树太密,也无路径。

    王宇高医生的《游指南庵》,写于1922年。文不长,在此择要摘录:“出天童村口,折而南,渡溪,又渡涧,上山七八里,有庵曰指南……凤溪洄环,中多诡石怪木,幽险深峭,不可穷,奇境也。以邻于天童,不及天童之雄壮,且无名僧大师居之,名遂隐,游者罕到……比闻有奇士杨君,尝读书其中,乃往游……杨君名翰芳,字蕤荫,号霁园,鄞瞻埼人。壬戌春正月初七日记。”王医生是因为杨君的缘故,才去指南庵一游。而去路之曲折,庵之幽深,现只能作梦境之想了。

    指南庵拆去至少已50年。逝者已矣,往事如斯。我抱膝坐在凤溪之上的这片遗址,听风里隐约有飞泉松涛,有钟磬诵吟。仰起头,我看到白云了,以及云朵的影子,它们正一片一片地从指南庵上空飘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