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记忆·讲堂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4月13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向古人借智慧,像李渔那样生活


(天一阁博物院供图)

    

    

    顾 玮 吴央央 

    

    楼含松,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浙江省文学学会会长。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的教学、研究,著有《从“讲史”到“演义”》《长生殿校注》,主编有《中国历代家训集成》等。

    

    生活要有意义,也要有意思

    

    

    美好的生活是每个人的向往,古人是怎么理解生活美学的?现代人可以从传统生活美学中吸收、传承哪些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楼含松教授从传统文化的基本观念和思维方式切入,以李渔的《闲情偶寄》为中心,介绍了传统生活方式中有关衣食住行和养生休闲的审美取向与具体内容,阐述了传统生活美学的当代价值。

    文学史上提到李渔,离不开他的小说、戏曲创作和戏曲理论方面的造诣,但在楼含松教授看来,李渔更是一位生活美学的实践家。

    “生活”这个词,人人挂在嘴边,耳熟能详,有时反而习焉不察。关于“生活”,大致有形而上、形而下两方面的理解。形而上的理解,与人生观、价值观有关,比如说“过有意义的生活”,这是“人生哲学”的范畴;形而下的理解,则是日常生活的具体表现,是与“工作”相对而言的概念,比如“吃、穿、住、行”,这是“生活美学”的范畴。两者密不可分——有怎样的价值观,就有怎样的生活方式;何种生活,体现的就是何种价值观。

    “什么样的生活是理想生活?每个人对此理解不一样,这里谈的是我自己对理想生活的理解。”楼含松教授说,理想生活应该是过有意义的生活,有精神价值上的追求,同时又能够把生活过得有意思。有意思、有意义,两者兼备,这种生活是有意境的生活。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后现代文艺美学和大众文化研究理论。这一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日常生活审美化”,指的是当今社会生活中,审美需求成为一种重要资源,并被广泛利用;一是“艺术的生活化”,指的是艺术从原来的纯粹性中走出,融入社会,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学术界提出“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带有批判眼光的,认为这种现象值得警惕。因为大众的审美需求是一种资源,一旦商业资本利用了这些资源,会导致审美的庸俗化和盲目化。

    现代商业善于以满足人们审美感官需求的形式,影响和诱导人们的消费观念,导致我们买了一大堆不需要、不适合的东西,或者是买了一大堆时下流行的东西,如爆款的鞋子、包包。满大街都是流行产品,审美没有个性,这就是“日常生活审美化”所导致的问题。

    

    生活经验之书,刻意创新之书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平和、积极的理念和趣味,安顿自己的身心?楼含松教授认为,一方面我们的生活需要自己来总结、来反思。另一方面,我们不妨向古人借智慧。中国文化基本的哲学基础是“儒道相济,三教合一”,而这些都体现在李渔的《闲情偶寄》中。

    《闲情偶寄》是李渔的代表作,是一部有关艺术和生活的百科全书,书中处处体现出李渔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体悟和对美的深刻理解。对《闲情偶寄》这本书,历来评价不一。林语堂认为:“李渔对生活艺术的透彻理解,充分显出中国人的基本精神。”周作人称赞:“李笠翁当然是一个学者,但他是了解生活法的人,绝不是那些朴学家所能够企及。”但鲁迅对李渔不太看得上,他认为李渔写的东西都是帮闲文学。

    楼含松教授说,李渔是明清之际一类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怀长技,薄功名,重“治生”,自食其力,因而对生活有真切的感受。李渔是一位全能型的文艺天才,是一位实践型的理论家,是一位商业型的文化人。

    李渔,出生于明朝末年,祖籍浙江兰溪。父亲是一个药材商人,常年在江苏做生意。李渔从小就有“神童”之誉,20多岁参加科举却没有考中。此时正逢明清改朝换代之际,他就再也没有参加科举考试,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对前朝的民族感情。之后,他开始大量地写剧本和小说,非常畅销,还成了一个出版商,商号叫“芥子园”。著名的《芥子园画谱》就是李渔之婿沈心友延请王概、王蓍、王臬兄弟三人共同编集的。李渔家里有戏班,经常上演自己创作的戏,他还会帮人设计园林,这些内容在书里都有介绍。李渔做的这些事,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文化创意产业。

    从《闲情偶寄》的目录看,最前面的是“词曲部”和“演习部”,可谓古代戏曲理论的集大成。词曲部主要是戏曲创作的理论总结,是剧本创作论;演习部涉及表演、导演等内容,属于表演艺术论。

    后面还有“声容部”,讲女性怎样穿衣打扮、学习女性技艺;“居室部”相当于房屋建筑构造、室内装潢等;“器玩部”讲收藏,如藏品买来以后,怎么把它用起来;“饮馔部”讲美食,就是吃的内容;“种植部”讲种植花卉,是关于园艺的内容;最后是“颐养部”,就是讲养生。

    由此可见,《闲情偶寄》是一部生活经验之书,其中有理论,有实践,有情感的投入;是一部刻意创新之书,自成体系,追求出奇的效果,以此吸引读者;也是一部瑕瑜并存之书,既有对日常生活的细微体察、生活美学的精彩展现,又有时代局限导致的低俗趣味。

    楼含松教授介绍,同时代、同类型的著作还有不少,如格言体的有洪应明《菜根谭》、陈继儒《小窗幽记》、张潮《幽梦影》等。笔记体的有屠隆《考槃餘事》、高濂《遵生八笺》、袁宏道《瓶史》、袁枚《随园食单》等。

    

    从生活中获得幸福感

    

    

    楼含松教授总结了李渔关于生活美学的几大原则。

    李渔认为,对生活美的追求要顺乎自然,要合乎人性,他反对因追赶时尚而违背规律。如在《修容》里,他主张女性要化妆,即使长得天生丽质,还应该让自己美上加美。但怎么化妆,他认为要注意、留心,一时风气所趋,往往失之过当。讲到服饰,李渔说,“妇人之衣,不贵精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宜”。后面又讲选衣服,要选适合自己的身材、肤色等,体现了李渔不过分追求时尚、顺乎自然的审美观。

    李渔认为,生活美要靠经营,提倡精巧、个性化。他对房屋设计有很多建议,“土木之事,最忌奢靡。匪特庶民之家当崇俭朴,即王公大人亦当以此为尚。盖居室之制,贵精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凡人止好富丽者,非好富丽,因其不能创异标新,舍富丽无所见长,只得以此塞责……凡予所言,皆属价廉工省之事,即有所费,亦不及雕镂粉藻之百一。”

    李渔提出“贵活变”。他说,“幽斋陈设,妙在日异月新。若使古董生根,终年匏系一处,则因物多腐象,遂使人少生机,非善用古玩者也。居家所需之物,惟房舍不可动移,此外皆当活变。何也?眼界关乎心境,人欲活泼其心,先宜活泼其眼。”在李渔看来,有心去经营生活美,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而且这种生活美的经营,也不见得需要很高的成本。

    “李渔的生活美学,可以看成是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集大成。”楼含松教授说,李渔阅历丰富,命运坎坷,他在世时,就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遭受过很多批评,也承受着很多屈辱和悲酸,但他有非常积极的人生态度。“李渔一再说明自己并不富裕,这不妨碍他能从生活中获得幸福感。幸福感如何获得呢?李渔认为要学会欣赏生活,以审美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以审美的方式来安排生活。这一观念,对过分追求物质享受、金钱至上的功利社会来说,是很有启示价值的。”

    (讲演内容来自天一阁书院·国学堂,有删节。)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