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2021-04/20/B4/n420b401_b.jpg) |
清代红丝澄泥砚 (应敏明供图) |
自古读书人都恋砚,因为两者须臾不得分开。旧时,一个穷秀才就算再寒碜,一方砚台总归有的,不然有辱斯文。帝王将相、名人雅士,就更不用说了。宋太宗《缘识》诗中云:时捻笔砚亦看书。米芾爱砚、东坡赏砚等典故,更是流传了千百年。 古人给砚台取了许多有趣的名字,如即墨侯、万石君、润笔先生,等等。在林林总总的别名中,我以为“砚田”最为形象:文人在砚上蘸墨书写,犹如农夫在田头弯腰耕作。在传统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中,砚虽然排名最后,但它是压轴的,诚如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中所说:“砚为文房最要之具。” 我国各地能做砚的石材很多,但大多不甚理想。石质偏粗,宜出墨汁却易伤毛笔;石质太细密滑溜,则难以磨出墨汁。恰到好处的砚台,唐代推出了四大名牌:广东端溪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南部的洮砚,河南洛阳的澄泥砚。其中尤以端砚、歙砚最为名贵。如今端砚、歙砚、洮砚矿资源日趋枯竭,只有少量产出,澄泥砚产量稍大。 我小时候,父亲简陋的书案上,总是放着一本康熙字典和一块厚实的长方形端砚。端砚上方雕云蝠纹,砚身包浆浑厚,它给简单的家居添上了些许书香。父亲说,那是二三百年前的老东西了。父亲喜欢练字,空闲时常叫我帮他磨墨,这是我认识的第一方砚台。 年长后我喜欢上古玩,收藏过十几方古砚,尤喜刻有铭文的。那些铭文通常由砚台制作者本人或请名人题刻,或字或画。砚台刻上铭文,艺术、人文、收藏价值都上去了。 我收藏过三方有铭文的砚台。 我曾在宁波古玩城收藏到一方清代红丝澄泥砚。砚台不大,长18厘米,宽12厘米,厚2.5厘米,砚台正面上方雕刻有桃纹,砚池浅滑,红丝毕现。可贵的是,砚台反面刻着一株弯曲的梅树,盘根错节,苍劲有力,底铭:为梅雪居士道光廿年写;落款:大某山民刻,印章:姚燮。姚燮乃清代宁波著名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大某山民,著有《读红楼梦纲领》,今天甬上月湖的宁波茶文化博物院院址,曾是姚燮住所。只是不知梅雪居士是谁。 第二块,是我从天台收藏到的一方明代王穉登自用抄手歙砚。天台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著称,古物遗存很多。此砚长25厘米,宽18厘米,厚12厘米,尺寸较大,器形古拙沉稳,因遭火灾,一边有残。两边各有铭文,一边为行书“石端明藏”,钤印三方:石氏端明、家藏、玉兰堂。另一边铭八分书残文及王穉登名。石端明乃砚之戏称,玉兰堂乃王穉登恩师文徵明的堂号。这是块劫后余生、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的名人砚。 上世纪90年代末,我曾在江苏宜兴丁山紫砂故里收藏到一方乾隆年制的端砚。此砚长29厘米,宽20厘米,厚12.5厘米,重达10.5公斤,分量不轻。它原配红木天地盖,砚四周刻满螭龙纹,正面池心四周三边刻卷草纹,上端刻双龙捧寿;反面底铭:读书以博其识,修己以端其品。落款:乾隆七年王仲。刻工非常工整,典型的乾隆工。王仲名头一时查不到,但就这方端砚的气势,它的主人一定大有来头,这是块有官气的端砚。 这三方砚台有铭文,有传承,各有特色,都是难得一见的好砚。 怎样鉴定砚台的好坏?在平时的收藏活动中,我一般采用“看、掂、扣、按、哈”五字诀。但凡好的砚台,积水不涸,天然滋润不吃水。吐气一哈,水汽附在池上,不会很快蒸发。易发墨,不伤笔。对古砚真伪的甄别,则要辨砚材、辨雕工、辨铭文,最后是辨包浆,通过“四辨”,识别出真假李逵。 在“盛世收藏”的今天,相对于炙手可热的古代瓷器和书画,古砚台收藏基本上还处于冷门状态,没有引起收藏家足够的重视。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又是收藏家入藏古砚的好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