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兴 孟献丽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人文性和实效性的关键。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需要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体、内容、载体、教育情境四个维度着力。 一、增强主体素质,提升教育主体的引领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关键是依靠教育主体即思政课教师。 一是思政课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认真学习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到真学、真懂、真信。二是思政课教师要树立问题意识,对高校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热点问题、难点问题等,能够给予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理论阐释,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学生对于理论的认同感才会提升。三是思政课教师要转变话语表达方式。教育者要说通俗的话,用深入浅出的朴实话语把道理表达清楚,避免那些“漂亮”的套话、空话、场面话。要说融情理的话,通过“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方式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创新教育内容,提升课堂教育的吸引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吸引受众、掌握受众、增强理论的亲和力,就必须在创新教育内容上下功夫,凸显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一是思政课的内容要聚焦马克思主义理论,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必修课教学内容,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最新经验,以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吸引和塑造高校学生。二是思政课的内容要具有实效性,以增强理论的阐释力和现实说服力,思政课要针对大学生思想上所面对的难点和疑点问题,进行及时解答,消除学生思想上的疑虑。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在统一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时政热点,开展专题教学研讨,指导学生阅读课后推荐书目,组织专题案例分析等。三是思政课的内容要有针对性。思政课的教育内容要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思政课具有亲和力的关键在于将理论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 三、丰富教育载体,提升教育载体的创新力 在网络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现代媒介场域中,单纯依靠传统的“我讲你听”的形式开展思政课显然已“不合时宜”,这需要高校思政课创新教育载体,做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互结合。 一方面,创新线下思政课的形式。在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的现代媒介场域中,思政课教师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形式,综合运用图像、视频等网络技术进行教学,打造沉浸式、情景式、交互式课堂,增添课堂趣味性,让学生享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另一方面,拓宽高校思政课线上主阵地,提高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参与度。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等新兴技术给高校思政课带来了新机遇。高校思政课要抢占新媒体阵地,加强信息技术互联互通,搭建网络化学习载体,引导作为网络原住民的高校学生善用移动终端聚集碎片化时间进行线上自学,让学生在课堂之外也能够主动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中,使得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参与到思政课学习中。 四、创设教育情境,提升教育情境的感召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教育情境,使得高校学生在情境中参与、体验和感悟,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 一方面,创设感染情境。选择最具典型和代表意义的人物、事件、场景作为教育与学习专题情境设置的材料与背景,从而激发大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思维与兴趣。借助道德典型以及先锋模范典型,让学生在学习领悟道德典型精神的同时成长为新时代道德高尚的好公民。另一方面,创设实践情境。通过组织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关爱弱势群体活动以及爱心行动等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对于道德现象的情感体验,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引领力。同时,高校思政课要摆脱将自身圈禁在传统的课堂中,可以借助党群团学活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校风学风培育等方式,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文化基地,在现实情境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创设实践情境使得学生在第二课堂中实现自我检验,在平等的情境中受到启发。同时,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拓展实践平台、创新实践形式、完善实践机制,教育引导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培育家国情怀,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引领力。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