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依元 近日,网上流传一小学生写作业到凌晨后崩溃大哭的视频,让“缺觉”这一全国中小学生面临的老大难问题,再次引发关注。在笔者看来,中小学生缺觉是表面现象,其实质是“教育内卷化”。 “内卷”原是社会学名词,指由于社会资源有限而导致人们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非自愿竞争,造成发展停滞。“教育内卷化”是指因教育系统内部不断加剧的升学压力以及家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集体性焦虑导致的竞争,典型表现是教育竞争中的剧场效应。好比看电影,前排好位置不多,后排人为了看清楚而争先恐后站起,结果谁也看不到。别人送孩子上补习班,我不送就吃亏了;别的孩子作业做到10点,那我就让孩子做到11点……教师乃至学校为了升学率、创名校也加入“内卷化”的恶性竞争。 社会的“内卷”竞争是一种耗费资源、相互倾轧的无序竞争,导致发展的停滞;“教育内卷化”也不是有效竞争,而是万人过独木桥式的争先恐后,谁也跑不快甚至有人掉下桥,是一种低效竞争或“白竞争”。明知收获不大还要抱着“不参与竞争就会出局”的心理,花钱花精力“勇往直前”,从而形成“死循环”。 如今从幼儿园到中小学、大学,大家在不知不觉中卷入了这种“内卷化”竞争,竞争成了拼命,“宁可拼残自己,也要累死对手”。结果,孩子成了竞争战场上“最可怜的人”。 摆脱“教育内卷化”的裹挟,必须针对病因,综合治理,不能让它愈演愈烈。 破除“五唯”顽疾,改变学生评价标准过于单一的做法。“以分数论英雄”,只注重分数、学历、文凭,忽略“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与用人导向,应予以坚决纠正。否则,学生与家长只能像小白鼠那样,在“五唯”滚轮上奔跑不息,无谓地耗费精力与金钱。 努力均衡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其水平。当社会资源无法满足所有人需求时,人们就会借竞争来“抢”。优质教育资源有限且分布不均,导致恶性竞争,家长与学生不得不比拼谁能占有名校名师。因此,有人戏言“内卷,从娃娃开始”。这其实是一种低层次竞争,好比众人面前只有一块蛋糕,许多筷子伸过去抢,结果只能是无序化。在这种状态下,学生重复进行无意义的竞争,被禁锢在学习“死循环”中,就无法自由快乐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教育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跟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密切相关”。我们应借力全国区域均衡发展,大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在同一城市,努力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全面均衡化,并扩大名校名师的存量。 防止教育“商业化”,根除“补课培训”乱象。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批评了“全民奥数”屡禁不止、培训广告铺天盖地、“内卷”竞争波及幼儿与低龄小学生(如“幼儿园小学化”“小学初中化”等)、教育被商业绑架等现象。因此,应当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整顿教育培训广告,强化培训机构管理,严禁“竞赛加分”,为根治“教育内卷化”恶性竞争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要有系统思维。教育是系统工程,教育问题是社会性问题。社会上的“内卷化”竞争会让家长持续焦虑,从而传递给青少年。比如,招聘一味要求名校生与高学历,就业愈来愈难,促使好多学生不得不考研,但研究生名额是相对固定的,结果读名校或考研竞争愈发激烈;炒作高考状元,主张“不输在起跑线上”,但状元只有一个,大家集体努力之下,只不过是高校招录起分线越来越高,学生在竞争中并没有得到好处……这些现象就是“内卷化”思维在作怪。淡化、根除类似现象,应有系统思维,从多方面发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