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图 毛雪娇 |
见习记者 徐卓蔚 记 者 张正伟 近日,第二届清华五道口·宁波巨灾保险研讨会在宁波举行。来自各行各业的保险专家学者在讨论巨灾险作用时,均将焦点聚集到“提高风险抵御能力,打造‘韧性’城市”这一点上。 作为国内较早开展巨灾险试点的城市之一,宁波近年来积极运用保险手段缓冲风险、稳定社会,其中公共巨灾险累计启动6次大面积理赔,为约21万户受灾居民提供保险赔偿金1.29亿元。 先行先试,打造巨灾险“宁波样本” 近期,第三轮宁波公共巨灾保险工作开始实施,2021年至2023年,市财政将每年拿出逾4000万元财政资金,继续为全体市民购买公共巨灾保险。 宁波地处东南沿海,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2013年遭受强台风“菲特”袭击后,宁波痛下决心,探索实施公共巨灾保险制度。 2014年11月,在国家有关监管部门的支持下,宁波成为全国首批试点巨灾保险的城市,首创既保人身又保财产的巨灾保险机制。此后,巨灾险“宁波模式”逐渐得到全国的认可。2021年初,宁波探索运用商业保险防范化解公共卫生风险的机制,落地实施了全国首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险。 目前,宁波巨灾保险已经形成“1+N”运营模式,以自然灾害为主体,叠加突发公共安全生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等内容,不断增强城市管理“韧性”。 “通过多年实践,宁波巨灾保险不仅使灾害救助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居民损失得到了有效补偿,还促进政府、市场与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公共救助体系建设。”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党组书记倪炜说,通过保险赋能,宁波未来将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层次风险保障格局。 保险赋能,巨灾理赔有效化解社会风险 2019年,超强台风“利奇马”侵袭,给宁波造成了严重的财产损失,宁波巨灾险在科技赋能下实现“闪电”赔付,全市保险公司仅用4天时间就完成了首笔赔付(包含3天公示期)。 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之时,宁波出台“保八条”,将参与疫情防控的医务人员、志愿服务者、基层干部及其他一线工作人员纳入巨灾险抚恤赔付救助范围,使在疫情防治工作期间感染新冠肺炎或发生其他意外事故造成人身伤亡的得到有效救助。 截至目前,宁波公共巨灾保险已累计为约21万户受灾居民提供1.29亿元保险赔偿。作为巨灾保险体系的一部分,宁波在商业巨灾保险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2016年,政府提供一定财政补助,在鄞州区开展以洪水为主要灾因保障的小微企业巨灾保险试点。截至去年上半年,宁波辖区保险机构累计为小微企业提供保障26亿余元,赔付近7123万元。 提升巨灾险水平,增强城市管理“韧性” “城市韧性”,即一座城市或经济体应对重大冲击事件时的抗风险能力,也可视为遭遇灾难性事件后经济复原的能力。巨灾保险在城市韧性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巨灾保险在运行过程中也会面临家庭财产损失救助有限、巨灾风险分散性不足、费率厘定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需要积累更多救灾减灾经验,“既发挥政府在灾害救助中的主导作用,又着眼创新保险在完善社会治理方式、社会风险管理和灾害救助体系中的独特功能”。 对于未来城市防灾减灾治理,武汉大学保险与精算系副主任王正文给宁波提出了几点建议:巨灾保险制度应该向城市重大风险保险制度转变,内生嵌入城市重大风险防范体系中;保险产品设计可以在“保人+保财”的基础上加入“保经济复苏”等内容。 富邦财险资深经理周卫东、人保财险宁波分公司副总经理李俊等业内人士则强调,要在巨灾险运营过程中加大科技应用,推出远程定损系统,提高服务效能;运用物联网、模型和数据等提升保险快速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