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行走基层·乡村发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5月12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延长产业链 “老树开新花”

奉化做强竹产业,助力山乡振兴


竹丝晾晒。

笋制品加工是山区农户一项重要收入来源。

大堰引入自动烘干设备制作笋干。

竹丝晾晒。

    记者 余建文 通讯员 汪斐卿 卓建青

    

    立夏时节,山林中气温逐渐升高,竹林摇曳,沙沙作响。对于竹乡的人们来说,尽管采挖鲜笋的季节已过,但竹笋制品的加工生产依旧火热进行。

    竹林被称为“世界第二大森林”,竹产业已成为全球公认的绿色产业。宁波拥有丰富的竹资源,竹山总面积近百万亩。在农村劳动力日趋老龄化的今天,如何做强竹产业,发挥竹资源所拥有巨大的经济、生态和文化价值,对山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主要竹产区的奉化近年来通过政策引导,加速推进“机器换人”、标准化加工生产等手段,不断延长竹产业加工链,提升产品竞争力,为山区经济发展赋能。

    

    ■竹制品粗加工,助山林“活血”村民增收

    

    

    长久以来,竹山除了出产鲜笋,还是建材的重要来源。上月,记者来到奉化尚田街道西岙村山登自然村。这个海拔400余米的小山村仅有30多户人家,在村口晒场上,几位村民正往毛竹里塞进一个铁质工具,重捶几下,毛竹剖开,分成了几片三指宽的竹片。

    山登村村民以种植高山水稻为生,同时很看重竹粗加工。村民李大姐说,经过简单加工,竹篾做成竹排,用在建筑工地上,这已做了很多年,“只是现在村民大多上了年纪,上山砍竹、运竹劳动强度大,做得动的人不多了,毛竹也卖不出价钱。”

    靠山吃山,竹乡百姓靠的就是竹子。据竹产业专家介绍,毛竹的生命周期10年左右,竹加工搞得好,能吸引农户经常上山砍竹、挖笋,及时清理老鞭,促进竹山自我“造血”。现在,由于农村青壮劳力不足,很多偏远竹山长期缺乏打理,竹子大批倒掉,甚至荒废,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因此,竹子的加工产业虽然粗陋,意义却不小。在大堰镇大公岙竹加工场,记者看到工人们利用机器,把粗壮的毛竹剖成一根根竹篾,进而拉成一条条细细的竹丝。一捆捆竹丝放到溪边空地晾晒,散发出阵阵清香。

    大公岙的这个连山毛竹专业合作社是宁波现存屈指可数的毛竹粗加工企业之一,细细的竹丝可用来制作梳子、牙签、棉签等。该合作社负责人鲍品操说,以前还生产竹筷子,这几年产品升级,改为竹地板、竹砧板等,为下游工厂提供初级竹制品。

    别看加工场规模不大,仅10来名工人,却是消耗竹子的大户。每年加工场要收购、加工1500万余公斤毛竹,除了大堰区域内的村庄,还涉及余姚、宁海等竹产区,仅毛竹收购一项,企业每年支出七八百万元,这对竹乡农户来说,是一笔宝贵收入。鲍品操说,仅大堰就有4万多亩竹林,如果没有加工场,大量毛竹不能就地“消化”,竹山很难有机更新,农户收入也会少一大块。“现在毛竹越来越少用在建筑业上,只有开展上下游协作,在日常消费品市场领域开拓新渠道,竹子加工才有长久生命力”。

    

    ■笋制品标准化生产,打响区域品牌

    

    

    每年三月底起,春雨滋润,大批“黄泥拱”春笋、大地雷笋破土而出,一年一度的笋加工旺季开始了。

    在竹产区,鲜笋售卖占比不高,春笋、雷笋的销售主要靠后期加工。笋干是山乡的常备食材,农户将毛笋剖开,进行晾晒。但这种纯天然的加工方式并不完美,遇到雨水多的日子,毛笋不仅晒不干,还容易发霉变质,变成“废品”。

    今年,大堰镇三溪村新引进的空气能一体机热泵烘干系统彻底解决了这一烦恼。该系统采用热泵技术,配备30立方米大烘房,一次可加工鲜笋1500余公斤,24小时可产笋干约200公斤,大大提高了竹笋干燥脱水效率。村党支部书记董明龙告诉记者,这套系统是区农业农村局提供资金,专为大堰引入的,电费暂时由村里支出,供农户免费烘干,效果又好,大家排着队来烘笋干。

    据初步测算,在大堰镇约1个月的笋干加工季,这套系统可加工鲜笋4万公斤,生产成品笋干约5300公斤,产生经济效益31.8万元,除去加工成本,能为村民带来约28万元收益。镇农办主任徐力斌说,此外,像番薯粉丝、番薯干、菌菇等大堰特色资源,也可被逐步纳入烘干初加工范围中,实现规模生产。

    引入机器加工,提高技术含量,是笋制品加工的必然趋势。今年,溪口镇的奉化银隆竹笋专业合作社投资150万元,引进两条竹笋加工生产流水线,其中玻璃瓶自动罐装油焖笋生产线为全国首台,工人将剥好的雷笋送往生产线,雷笋的烘干、发酵、包装全部通过机器完成。合作社负责人虞如坤说,一小时可罐装1500瓶油焖笋,真空包装生产线一小时可生产2000袋,“一台机器工作10分钟,抵得上一个工人一天的工作量”。

    溪口是“中国雷笋之乡”,雷笋种植面积4万多亩,每年奉化一地生产的油焖笋就有5000万瓶。虞如坤说,以往油焖笋、羊尾笋大多由一家一户作坊式生产,手工蒸煮,没有统一标准,产品没有QS认证,也无法进入大型商超以及主流网购平台。“现在雇个工人一天至少200元,引入自动化生产,‘机器换人’不仅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标准化生产使得产品品质更稳定,有利于进一步打响品牌,为奉化油焖笋打开更广阔的市场。”虞如坤说,这有利推动了溪口雷笋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多方协作提升价值链

    

    

    4月底,位于尚田街道印家坑村的宁波诚吉食品公司将最后一批加工好的水煮笋装箱入库,热闹了一个月的厂区恢复了安静。

    诚吉食品是奉化最大的水煮笋加工出口企业。企业负责人印彭耀说,企业每年收购约8000吨毛笋,从外地临时雇用300余名工人,赶在一个来月时间里,生产3000多吨水煮笋。“这几年出口市场不太景气,奉化还在坚持做水煮笋的企业仅剩两三家。”印彭耀说,要扭转这一困局,除了政府予以帮扶外,还要在产品结构上下功夫,实现从原料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变,开拓新领域。

    竹制品、笋制品的加工,一头连着山林资源保护,一头连着农户钱袋子。“竹子的衍生产品非常多,关键在于要有创新产品,把市场‘蛋糕’做大。”农业部门相关专家说,比如宁波士林工艺品有限公司与科研机构、国内外顶级专家合作,开发出竹家具、竹厨卫用具、竹家居用品、竹工艺品等六大系列上千个品种,产品80%出口,并与宜家、COSTCO等国际知名品牌建立协作关系,实现一二产融合发展,把小竹子做成大产业。

    竹林深处,风光正好。专家提出,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做强竹经济。政府方面要强化政策引导,制定出台扶持政策,支持竹农培育丰产竹林和笋竹两用林,促进“一产”竹资源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支持竹产业园区、竹材加工产业园区等产业园区建设,鼓励当地“二产”竹产业(竹材)精深加工项目向园区聚集;发展竹文旅,融合竹产业“三产”,打造特色专业村、田园综合体,培育宜居宜业特色村镇、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等。以竹产业为基础,延长竹产业链、拓宽竹产业价值链、完善竹产业利益链,并通过电商、新媒体等平台,培育、发展竹产业销售新模式,推动竹乡经济高质量发展。

    

    (图片均为余建文摄)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