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冲击后,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场所,面临着诸多问题,也引发了新的思考:如何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让观众重新走进博物馆?如何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让更多观众了解博物馆以及博物馆信息?如何在新的技术、新的时代需求中,让博物馆“出圈”,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宁波各大博物馆进行了各种有益的探索。 数字化建设是当前我国各领域、各行业转型发展的关键。目前全省上下正加快数字浙江建设,我市也印发了《数字宁波建设规划(2018-2022)》。天一阁博物院(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在博物馆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方面,走在前列,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让深藏在库房的文物“活”起来,充分发挥它们的研究、教育和欣赏价值。 2020年,天一阁博物院文物保护(一期)项目顺利通过验收,从数字化建设和预防性保护两大主线出发,构建了环境监测调控系统,还对馆藏书画、碑帖、瓷器和铜器等器物以及碑石(刻)进行数字化采集,推进藏品数字化工程,构建新的藏品信息管理系统平台,还利用AR技术等实现部分数字化资源的初步应用,这使得天一阁博物院的文物保护水平全省领先。 在当年11月的第六届浙江书展上,天一阁博物院结合藏品数字化资源创新古籍展陈方式,让读者通过屏幕自助浏览,零距离欣赏天一阁的珍藏古籍。既具中华传统韵味,又有现代科技体验感,互动性强,成为书展的“网红”打卡地。如今,天一阁博物院正向着数字化文创产品转型,观众浏览书画馆藏精品后可以打印高仿品带回家,装点美好生活。 多年前,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就开始探索建筑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国内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探索建筑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通过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在信息数字化建设、预防性监测保护、对外传播交流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运用三维技术把保国寺大殿拆分成400多组构件,每一组构件包含名称、现状照片、监测数据等,建立一个整体信息数据库,为遗产保护提前干预提供依据。2020年12月,馆内两座唐代石质经幢完成了三维数字化信息采集,扫描精度达到30微米。从此,宁波现存最早的两座唐代经幢拥有了全新的“电子身份证”,为日后保国寺大殿乃至整个古建筑群的数字化档案升级打下了坚实基础。 宁波博物院、中国港口博物馆等推出线上数字展厅、数字馆、3D展示文物等。 宁波博物院已推出10个数字展览,观众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网站等,实现线上实景化参观。数字展厅还设置亲子课堂、互动留言等功能区,增强观众的体验感。此外,自2020年1月开始,宁波博物院在微信公众号与官方微博推出“每日一物”,以重点展览为主要内容,推出展品图文介绍、音频介绍、短视频介绍三大板块,发布图文版89篇、音频版8期、视频版6期。至今年4月,点击量超过168.9万次,平均分享率超过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