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5月25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偏执是一把刀

——读艾伟《最后一天和另外的某一天》

    

    

    

    

    鲍静静            

    

    《最后一天和另外的某一天》被《收获》杂志列为2020年度短篇小说榜榜首。

    关注艾伟写作的读者,会以《爱人有罪》为代表的罪与罚系列创作延长线来定位这篇小说。小说写了杀人犯俞佩华收监17年的最后一天,和她观看以自身案例改编的话剧的某一天。多年前,笔者曾在宁波图书馆听艾伟讲座,他说经典文学应追求爱与生命。由此解读俞佩华,最好视其为身边的普通人。

    17年监狱生涯中,俞佩华年年被评为优等,狱警方敏熟知她的档案内容:入狱前,俞佩华是年年先进的化学教师。

    在方敏眼里,俞佩华在监狱的行为堪称楷模,没有一个人能像她那样严格地对待自己,不允许出一丝一毫的差错,这种意志力无人能及。要做到360度无死角的完美,得屏蔽世俗的无数诱惑与干扰,不是10分钟、3个小时,而是17年。这无疑是把自己关进壁垒,陷入了偏执的模式。

    这样的她,是犯了何罪入狱的?

    出狱后某一天,俞佩华和方敏以及编剧陈和平一起观看以俞的案例创作的话剧《带阁楼的房子》。26年前,父亲死后,叔叔与母亲在一起了。一天,母亲不在家,叔叔醉酒,化学教师俞佩华将20颗安眠药放入开水里,让叔叔熟睡。然后用电线勒死他,并泼硫酸灭尸,最后她把白骨盒放在了阁楼上。后来,父亲被杀案情破获,母亲请道士在阁楼做法事,道士无意间挥剑刺中白骨盒。当时,俞佩华刚好与儿子外出看电影。事情就此败露,此时离案发已有9年。

    艾伟善于推衍人物内心,喜欢将情节核心置于紧张状态,驱动人物游走,撕开伦理封裹的真相。小说《最后一天和另外的某一天》里说,进监狱的人,不是愚蠢的就是聪明的。俞佩华智商在线,是什么使她无视客观真相?她好强,自我意识强。父亲死后,俞佩华更是一夜之间迅速成长。有独立人格的她是有担当精神的,她想成为这个残破家庭的顶梁柱。然而叔叔的介入侵犯了她的心理防线,偏执的她进入了妄想。在情与理的极度撕扯中,安眠药与硫酸幽灵一样显现,血缘亲情的宿命悲剧就此降临。偏执这把刀,挖掘出她灵魂深处的至暗,她也遭受了精神的酷刑,毁灭了自己与家人后半生的幸福——案发时,俞佩华的儿子才9岁,她入狱后离婚,服刑期间母亲又去世了。

    小说情节十分紧凑,中心人物锁定为两个,除了俞佩华外,另一个是她狱里的工友、聋哑姑娘黄童童,个性同样十分偏执。《带阁楼的房子》编剧陈和平带演员体验生活时,发现两人情同母女。听说俞佩华要出狱,黄童童哭了一夜,之后还选择自杀。话剧结束时,俞佩华托方敏把购买的洋娃娃送给黄童童。听到其生死不明,情急追问:黄童童在哪里?此时的俞佩华面目狰狞。方敏第一次感觉到俞佩华不被驯服的力量,也似乎理解了她26年前的行为。俞佩华熬过了17年监狱生涯,而蕴含在母爱里的偏执,仍如此汹涌、锐利、凶狠。

    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不被理性发现的角落,沉默、幽晦而复杂,无法被语言穿透。鲁迅先生曾说,“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最后一天和另外的某一天》与其一脉相承、隔空遥望了。不仅这一篇,艾伟小说常常将“生命本质中的幽暗和卑微”作为叙事聚焦的对象,作为“存在的勘探者”,其作品充满了人文关怀。

    当代文学研究专家杨庆祥阐述《最后一天和另外的某一天》上榜《收获》2020最佳短篇的理由是:这篇小说有元小说气质,小说有两个文本真相。在表层文本里,女犯人故事以悬疑剧方式勾起读者足够的好奇心;在深层文本里,这是关于作家无法驯服作品人物的故事,它暗示着艺术的高度和限度。最后,小说似乎开了一个玩笑:你永远不会知道你想知道的,因为这就是生活最混蛋又最坚固的逻辑。

    是的,小说直至结尾,也只是呈现情节,艾伟并没有对俞佩华做任何的意义赋予或人格评价,也许这才是根本上对爱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