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全荣 诗友沈旭娜(笔名樵风)送来她新岀版的诗词集《镜影集》,我于当晚欣然阅读。大部分作品隽美婉约,一气读完,似有诗人卢龙云所云“小山漫结词人社,大国难闻作者风”的感觉。她的诗词意趣飘逸,雅致高古,风流蕴藉。 沈旭娜经历过困境,在困厄与沉浮中重生。她直面艰难的现实,用笔写下了自己的境遇:“一串夜精灵,悬于风之翼。游离失所踪,遗落梦痕碧。”从某种角度讲,读者读诗,往住带着欣赏的心情,旭娜在诗中未像斗士一样呐喊,她能自控情绪,做到歌而不喊,诉而不怨,放而能收,这是难能可贵的。 卢梭说:“人们不会对比自己幸福的人产生同感,而只会对比我们不幸的人感同身受……”我能从沈旭娜写农民工的诗《昔持》中找到佐证:“背上青云渺似烟,田头黍谷瘦如影”“一宿宾馆三月粮,旋转门前久彷徨”“蓬头笤帚生何丑,扫他灰尘糊我口”“樟树换叶梧桐落,烈日冰澌未离手”。诗剖析了弱势群体待机进取、挫而不馁、直面人生、衷于生存的理念。我曾问作者,你怎会写出“一宿宾馆三月粮,旋转门前久彷徨”之句。她说,第一次住宾馆,当前台服务员报价几百元时,吓了一跳,想到草草住一夜要花掉自己几个月的生活费,实在太奢侈了。我没敢问她后来有没有住宿,只揣摩到许多诗句必定出自她真实的体验。 社会需要更多的温暖的人文关怀类作品,我看到《镜影集》中不少诗词折射出人性的光辉。如沈旭娜在2020年获得“第二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一等奖的词《鹧鸪天·夜读女孩》,其中写道:“……呵手冻,藉光微。小城雨雪莫相催。容她写到春风起,梦想飞如彩蝶儿。”这首词的诞生跟一则报道有关:记者冬天夜行,看到一个老人在街衢边放炮卖爆米花,他的小孙女跟着爷爷,在昏暗的路灯下做作业。由于天气太冷,小手冻得发僵,小女孩边做作业边呵手取暖,手中的笔始终未停下。记者通过采访,得知小女孩的父母在外打工,她是留守儿童。沈旭娜具有温暖的情怀,她试图用笔唤起人们对弱势群体的同情与关注。 沈旭娜的诗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影响,她在《赠虫二》中写道,“省识荷裳二十年,不知风月向谁边。红波照眼应遗恨,未折前生腕底莲。”这是诗人内心的独白,她从不怨天尤人,始终从自身去找原因。沈旭娜对生活的态度是积极的,她在《乙未正月过杜湖二首》中写道:“别后湖光梦里秋,重来雾雨覆潮流。刘郎莫笑樵风老,我与青山共白头。”要与青山共白头,证明她没有气馁,在积极地生活着。又如“一带蛮烟冷锁春,三分罔象薄通神。摄生无为浮槎客,毕竟湖山觉可亲。”不去仙修,是因为湖山可亲,她以一种流连的眼光去体味尘世万象,这样的生活哲学,也是苦难中的人们坚持的理由。我尤其喜欢她《山中》后二联:“行深观自在,思浅发清新。石上三祈愿,风中一转身。”达到了尘隐两全的思想境界。 沈旭娜的《镜影集》似一个溶溶滟滟的湖泊,有许多话题在水中荡漾,但也不能说《镜影集》已瑧完美。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哲学家处在‘过道里’而诗人是‘在家的’,家是存在者的‘在场’。”他强调“在场”,认为文学应该存在于现实之中。衷心希望以后能看到沈旭娜更多的现实主义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