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6月07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旧小区改造——

打造具有人间烟火气的“城中景”


充满怀旧风格的鹂西走廊一期工程。(郑瑶 王博 摄)

白鹤街道改造铁路沿线景观,让“边角料”地带成为居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李超 王博 摄)

常青藤小区居民众筹改造河畔绿化带。(王博 范光明 摄)

东部新城第一个拆迁安置小区新城社区美景。(邵文岳 沈默 摄)

    

    

    

    

    

    

    

    

    记者 王博 

    

    作为城市的“夹缝”地带,“城中村”“老破小”不仅影响城市的美观,也制约着城市的发展,成为困扰许多城市发展的“城中刺”。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丛志强在一次公开课上表示,让“城中刺”变身“城中景”,对于老旧小区改造而言,就是要多多倾听居民心声。

    日前,记者走访了鄞州区的福明、明楼、东柳、白鹤等街道,真切感受到昔日脏乱差的“城中村”和“老破小”正在华丽转身,成为一道道具有人间烟火气息的“城中景”。

    

    拆改 “城中村”变身现代化社区

    

    

    

    5月11日,随着桑家花鸟市场最后一幢建筑轰然倒地,甬江东南岸体量最大的“城中村”改造项目——鄞州区福明街道桑家地块地上建筑全面清零。该地块占地面积100亩,原属桑家股份经济合作社。

    作为城市开发建设的主战场之一,从2007年起,福明街道坚持以拆带建,围绕“城中村”改造,启动大范围征迁,相继完成11个农村社区的村民住宅改造。这其中,隶属于明一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明一工业区颇具典型性。作为福明街道成立以来启动的最大体量的单一项目,明一工业区占地面积125亩,从昔日的农田到工业区,再到如今的商业集聚区,历史遗留问题都集中到这块土地上,涉及的利益群体更是错综复杂。“我们探索出了‘整体谈判、整体签约、整体腾退’的征迁方式,最大限度激发被征迁人的积极性。短短两个月,明一工业区就平静地告别了历史舞台。紧接着,南余、桑家、江南、史魏家等‘城中村’整体征迁项目也阔步推进。”福明街道党工委书记张飞忠告诉记者。

    “城中村”被征收改造后,摇身一变成为现代化社区,也给原住民带来了美好的新生活。去年11月,我市投资额和建设面积最大的单村改造安置项目——仇毕安置房正式交房。仇毕安置房总建筑面积约41.21万平方米,由3幢多层和34幢高层组成,共有房屋2768套,涉及1000多户征迁户。“以前的仇毕村是‘城中村’,刮风一身土,塑料袋到处飞,一下雨,路脏得脚也踩不下去。”周奶奶在仇毕村生活了大半辈子,她做梦也没想到能住进这么高档的小区。

    搬进新小区后,周奶奶发现不仅仅是居住环境发生了改变,居民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以前,村里没有垃圾桶,大伙也不讲究,垃圾都是随手扔。现在,小区干净整洁,健身器材一应俱全,各种社团文化组织也应运而生,让许多古稀之年的老人重新焕发活力,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新篇章。

    

    引智 “脏乱差”成了“幸福里”

    

    

    

    白鹤街道的紫鹃新村和丹凤新村,始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在遭遇“衰老”的烦恼。上个月底,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丛志强团队对紫鹃、丹凤两个小区进行了蹲点调研。3天时间里,团队成员在不同时间段走遍了两个小区的角角落落,与居民互动、现场踏勘、入户走访,拿出初步设计方案后,再与居民沟通,整个过程严谨而细致。经过深入商讨,丛志强和他的团队初步形成了10余个节点的创意改造框架。

    其实,早在去年,白鹤街道就通过引智的方式,改造了黄鹂社区旁边的铁路沿线景观。“鹂西走廊打造初期,向广大居民和社会各界发起‘公益召集令’,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徐顺华团队就是被‘公益召集令’吸引过来的。”白鹤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在改造过程中,徐顺华多次表示,鹂西走廊是城市中心职责交叉的“边角料”地带,只有“共建共管、共治共享、共同缔造”,才能真正形成长效管理机制,让更多居民愿意参与共建和珍惜成果。“比如‘草木居’,原本设计三层都是放花木的架子,后来考虑到社区内老年人口比例较高,我们就将底层改造成座椅,方便居民休憩。”

    如今,每天傍晚居民都会到鹂西走廊放松休闲:老人沿着枕木步行道快步健走,孩童在游乐园尽情

    

    嬉闹,年轻人聚在绿皮火车改造成的咖啡馆里畅聊……5月20日,鹂西走廊二期工程举行开工仪式,将继续引各方智慧,对黄鹂新村铁路沿线余下的328米城市“边角料”地带实施蜕变工程。

    除了白鹤街道,鄞州区的东柳街道也在积极引智改造“脏乱差”和“老破小”。6月2日,东柳街道举行了一场老旧小区改造培训会,邀请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丛志强现场视频连线,讲述“艺术赋能点亮老旧小区”的点点滴滴。东柳街道地处鄞州老城区,其中2000年前建的小区数量就有21个。今年起到2023年,街道将实施40个工程的全域更新计划,其中本月起有6个老旧小区将启动改造,改造面积80余万平方米,总投入2.6亿元。

    

    众筹 “老破小”改成“小清新”

    

    

    

    “老阮,我们来向你‘取经’了!”这几天,好几位居民到明楼街道常青藤小区三期303号楼道“取经”。“老阮”大名阮国庆,是一位热心人,他带领303号楼道发起众筹改造门厅行动,楼道内的17户居民集体出资1.1万余元,自己动手,清理楼道垃圾杂物,给车库门刷漆,给墙壁贴上崭新的白瓷砖,安装感应灯,并约法三章、共同管理。

    除了改造门厅,阮国庆还带领小区居民众筹改造河畔景观。凉亭旧了,有居民买来油漆修缮一新;走累了没地方坐,大家想办法筹资安装了石凳;绿化带破损,大家众筹买树苗,打造了一条200米长的崭新绿化带。不仅如此,还有好几位居民主动当起了共享河畔的义务管理员,每天早晚两次到河畔开展保洁工作,给花草浇水,擦擦石凳,清扫垃圾和落叶。

    位于鄞州中心城区的风格城事小区交付已有10余年,在很多业主眼里,小区地段好、周边配套成熟,但也遭遇了不少“成长的烦恼”。去年10月底,小区92号楼道业主自发筹集资金,对一楼大厅、地下车库入户通道等区域进行了全面改造。92号楼共有36户业主,大家投票选出一批热心而且有时间有精力的业主,成立众筹改造小组,征求民意,拿出改造方案。最终,在众筹改造小组的牵头协调下,每户业主出资1万元启动了楼道改造。今年1月底,92号楼道改造完成,不仅进行了景观绿化提升、灯光设施改造,还重新铺设了大理石地砖。

    

    思考 如何盛放更多“城中景”

    

    

    

    丛志强在一次公开课上表示,在为老旧小区改造出谋划策之前,他曾走访过多个居民小区,从居民需求来看,有三大问题是他们最为关注的——希望有一个休闲空间、期望改善社区卫生环境、希望增加一些便民设施。

    近期,在一次针对宁波城市规划建设的公开课上,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李迪华发表过一个观点——应该重视“以人为中心”。他从新时代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角度出发,认为城市土地开发、物质环境建设和政策落地,应更多地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激发人的创造潜能。

    “艺术绘画,具有实施的空间限制小、成本低、自由性强的特点,利用以绘画为代表的艺术手段,对‘城中村’和老旧小区进行赋能,使‘城中村’变得更加美好。”墙体彩绘工作者王泽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城中村”和老旧小区改造中,可以使用艺术绘画增光添彩。要强调的是,绘画内容应当结合当地文化特色,绘制村民或居民喜闻乐见的内容,每个“城中村”和老旧小区都应该“量体裁衣”。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北京德恒(宁波)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胡行华从“城中村”拆改的角度谈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城中村”改造是对地方政府依法行政能力的考验。因此,“城中村”的改造,需要良好的法治环境,加强对执法人员的法治监督,重视改造、拆迁过程中村民的法律主体地位。同时,要引导村民依法、理性地表达诉求,通过合理、合法的手段来化解矛盾、解决问题。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