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静静 袁隆平题材的图书有几十种,几乎每本书刚出版就过时。许多出版人感叹:我们每次竭尽全力,感觉已经接近了袁隆平,但每次与真正的袁隆平的世界还有距离。长篇报告文学《袁隆平的世界》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是关于袁隆平的第12本书。 袁隆平90多岁时,还在攀登高峰。笔者很想从书中探究支撑他一生“爱、创造与超越”的动力。《袁隆平的世界》,包括《人就像一粒种子》《隐秘的地平线》《神奇的发现》《追逐太阳的人》《第五大发明》……《人类的福音》《还原袁隆平》等十三个章节,追溯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家族谱系,记述了这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在童年时获得的母爱熏陶。 母亲会在夏夜乘凉时讲中国故事或安徒生童话,方式独特。比如讲完狐狸故事后提问:狐狸是聪明呢,还是愚蠢呢?她不给答案。袁隆平通过思考对狐狸故事有了体悟:人不能没有目标,也不能贪心。否则,再聪明也没用。 母亲不是农人,却深知稼穑的艰辛,她曾带袁隆平拜谒神农洞;在饥荒年代,她把口袋里仅剩的两角钱送给乞讨的耍猴人;她怕娃吃苦,对于袁隆平学农的选择,并不赞成,即便如此,最终还是选择了尊重与放手;母亲受过良好的教育,能讲一口字正腔圆的英语。她教袁隆平读尼采的诗:“人类唯有生长在爱中,才得以创造出新的事物。”“凡具有生命者,都不断地在超越着自己。而人类,你又做了什么?” 袁隆平长大后,为世界反饥饿作出巨大贡献。关于饥饿体会,笔者在读阎连科小说《日光流年》时深有感触。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为了与饥饿作斗争,人们挖野菜、捡蚂蚱、捉老鼠、捕乌鸦,甚至还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状。村主任司马笑笑为了节省粮食,还将27个残疾娃的生命遗弃。向死而生具有反讽意味,然而不得不承认,饥饿对于生命的折磨与人性的考验确实存在。“没有任何痛苦可以超过饥饿和对饥饿的恐惧,没有任何命题能大过民以食为天”。人间粮食,天下大命,这是一个世界性、人类性的永恒主题。 袁隆平穷其一生帮助人类远离饥饿,荣誉和争议却同时伴随着他。在《袁隆平的世界》中,作者陈启文将“杂交水稻是违背自然规律的逆天之行”“杂交水稻光强调产量,忽略质量”等质疑列出,袁隆平作答。面对误解与偏见,袁隆平心平气和地摆事实、讲道理,“不知经历了多少大风大浪,无论别人怎么兴风作浪,他早已有了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淡定与从容。但有一点他是毫不含糊的,那就是科学。” 袁隆平的成就让人高山仰止,而探索过程却是枯燥乏味的。几十年在田间、地头、实验室几点一线,没有太多吸引人的故事,要写好很难。《袁隆平的世界》一直被认为是最好的田园调查。 作者陈启文说,袁隆平的世界很大,大到享誉人间,跨越时空;他的世界很小,其实就在高温下的稻田里,在一粒种子里,更在人心里。他永远不会忘记写《共和国粮食报告》时与袁隆平的那次相遇:一个身体几乎弯成90度的老人,脑袋在潮湿闷热的稻浪里时起时伏。报告文学写作历时两年,陈启文一直追随着袁隆平的身影,马坡岭、安江、雪峰山、北京、海南、安徽……袁隆平在前行,陈启文在追寻。为了了解杂交水稻打开国门走向世界的现状,他在菲律宾稻田里跋涉十多天;为了懂得杂交水稻技术,他跟着袁隆平走入稻田,感受烈日下的稻花飘香和热浪滚滚。陈启文认为,此次创作是修行,围绕着世界顶级的战略性农业科学家、中国的平民科学家,不为列传,只为还原真相。 《袁隆平的世界》与同类书籍相比有突破。首先,对袁隆平的科学研究、心路历程进行了中国式扫描,从而了解袁隆平不仅是“杂交水稻之父”,也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中国知识分子代表;其次,本书将杂交水稻原理讲透了,将文学表达和科学参数进行了有机结合;再次,本书为时代发声,立场鲜明,哪怕是对过去事件的叙述,采用的也是当下视角。 总之,这是一部向袁隆平院士巨大成就致敬的报告文学,能引领读者走进他的人生世界、科学世界与精神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