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体霓 最初以为日常说的闲话没有啥来历,不会去在意它。看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的薛理勇所著《上海闲话》这本书,才觉得上海闲话里有不少讲究与出处,从中看到一地的历史背景与民间生活的情境。同时,方言也是打开地域文化的一扇窗。 人们耳熟能详的“石库门”一词,在上海话里出现的频率较高。我从前亦在沪上老城厢的石库门里成长,因此更感亲切。近代上海最常见的这种里弄居民住宅名称,来源无统一的说法,一般认为,这种建筑的正大门以条石做门框,与中国的传统民宅样式有很大的差异。沪语中把用一种东西包套或收束另外的东西叫作“箍”,如“箍桶”,于是这种用石条“箍”门的建筑被叫作“石箍门”,后又讹作“石库门”。上海的石库门住宅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这些住宅大多被建成排联式的石库门里弄住宅。 而为了迎合中国传统的家庭居住形式,石库门除了部分设计模仿西洋排联式住宅外,其布局大致仿江南普通民居。进门后为一天井,天井后面为客厅,上海人叫“客堂”,之后又是后天井,后天井后是灶间和后门,天井和客堂的两侧分别为左右厢房。二楼的布局基本与底层相近,唯灶间的上面为“亭子间”,再上面是晒台。一般把1926年前建造的称为“老式石库门”。我曾经居住的石库门建于1923年,客堂之上的前楼位置最佳,朝南。儿时,我在晒台上搭小花坛种过丝瓜,夏日里,绿茵茵的,可给朝东的厢房遮阳。 对于“下饭”一词,书中标明是江浙方言,即吃饭时的菜肴。上海的宁波人很多,宁波人在招待客人时常讲:“下饭呒交,饭要吃饱。”意思是:菜肴不丰,但饭可吃饱。此乃客气话,据作者的考证,“下饭”见于古汉语中。明朝李翊是江苏江阴人,他在《戒庵老人漫笔》卷六“俗语语时”中收录了江阴的一条方言俗语:“烧炭用柴,必横柴而坚炭;煎浆下饭,须热饭而冷浆。”这里的“下饭”就是菜肴。还有明朝何良俊是上海松江人,在《四友斋丛说》中说及在北方与人上馆子:“我南方人吃不得寡酒,须要些下饭。”故“下饭”是江南方言中特有的词汇,不过,宁波方言中使用较为普遍。 我们小时候的一些游戏,也在《上海闲话》里体现出来,如“造房子”就是儿童游戏。一般认为这是世界各民族均有的游戏,但各民族“造房子”的形式有差异。上海“造房子”的游戏形式有多种,通常是:在空地上划出一个长方形的游戏场地,市区里一般以上街沿方块水泥板为格子,这样的游戏场地被划成若干个小方格,并按顺序编上号,在最后一格划上“井”字格或“米”字格,每小格内任意写上数字,这是用来计分的。参赛者先将一小石块或其他物件掷入第1格,人以单脚跳入第2格,这是有规则的,进入游戏后,另一只脚不准落地和做任何动作。书上说,该游戏大多在女孩中进行,男孩也可参加。其实,当时弄堂里小孩子不分男女都是一起玩游戏的。 有不少上海俗语里烙着年代的印迹,如“11路电车”,喻上下班步行者。11路电车是行驶在上海中华路、人民路上的环城车,因人两腿直立如“11”,以步代车者,故被称为或自嘲为“乘11路电车”。今天想来,当年此景是很常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