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震《东坡行咏图》 |
|
溥儒《东坡先生像》 |
顾 玮 吴央央 薛显超,现就职于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古代文论研究,长期致力于传统文化、文学的传承及普及工作。主持及参与多项国家级课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中国文学批评》等报刊发表文章20余篇。 苏轼身上的常见标签 苏轼给后世的印象是高尚、旷达的,富有诗文的才情和生活的趣味,而这一切都和他贬谪黄州有莫大的关系。乌台诗案后,苏轼的政治生命处于低谷,却在文学、艺术上创造了奇迹,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黄州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变。 “大家都喜欢苏轼,我也是苏轼迷,但对于一个离我们有千年之久的古人,到底要怎么认识他、了解他?”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副教授薛显超以“盲人摸象”设喻,认为很多人“摸”到的苏轼是不够完整的,或者说是一种标签化的认知。 苏轼身上的常见标签有几种: 苏轼是个全才。论文,“苏文如海”,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论词,他是豪放词的开创者,“苏辛”并称;论画,他善画竹石,是湖州竹派的始祖;论书,“苏黄米蔡”,是宋四家之首。 苏轼是个天才。表现在不为规矩所拘,信手拈来。如晁补之就曾评价苏轼,“人谓多不谐音律。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苏轼也曾评价自己的文章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苏轼在绘画方面也有惊人之句,“论画与形似,见与儿童邻”。绘画不是非要形似,形似绝对不是终点。清代的赵翼评价苏东坡写文章“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说他才华太好了,什么都敢往里写,写什么都像。 除此之外,苏轼还是儒家的忠诚信仰者。被贬黄州后,他在《答李公择》的信中说,“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精髓,直须谈笑于生死之际。”苏轼在黄州过得惨不惨?真惨。但他的话里包含着一种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和风度。 如果说苏轼的忠义体现在谋国,那么他的仁厚则体现在徐州治水、杭州治湖、黄州建立育儿会、将秧马传播到惠州、转送药方等行动上。 吃货,也是苏东坡身上的常见标签。东坡肉、东坡鱼、东坡羹、东坡汤,这些食物都和苏轼有密切的联系。“赫赫有名的东坡肉,有人说起源于豫州,有人说起源于徐州,还有人说起源于杭州、黄州,最出名的当然是杭州。但东坡肉应该是起源于黄州,因为黄州的猪肉非常便宜。”薛显超教授说。 苏轼是吃货,也是痴货。他的可爱随处可见。在浴堂搓澡,他竟然也写出一首既带幽默又含哲理的《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苏东坡传》的作者林语堂先生对苏轼有一个长长的评价:“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者,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从这段话里,可以感受到苏轼是一个矛盾结合体。而今天我们对苏轼的种种印象,其实都和黄州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薛显超概括说。 黄州对苏轼的影响 黄州在苏轼的人生中到底有多特别?他晚年路过金山寺,老和尚拿出珍藏的一张苏轼自画像。苏轼一看非常感慨,提笔写了《自题金山画像》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惠州儋州实际上是黄州的2.0和3.0版本,他不断地被打压被贬谪被外放,距离京城越来越远。为什么这三个地方反而最值得记忆和回味? 苏轼被贬黄州源于“乌台诗案”。宋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等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随后又牵连出大量苏轼诗文为证。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 很多人向皇帝请求对苏轼“特行废绝”,宰相吴充、故相王安石、太后等均求情,于是苏轼终免一死,贬谪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1080年正月,苏轼从京城出发,2月就到了黄州,在那一共待了4年多时间。薛显超教授介绍:“在黄州期间,他完成了涅槃过程——在精神层面,他经历了从痛苦、自省到洒脱超然、转向佛道;在日常生活层面,天才回到民间,躬耕田园,渔樵杂处,周围都是普通人,他很多可爱的表现由此而来;在文学艺术层面,他达到了一生创作的巅峰。” 初到黄州时,苏轼无处安身,定惠院方丈知其大名,礼遇有加,腾出一间房子给苏轼父子居住。苏轼到黄州后写的第一首词是《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词一点也不豪放,透着孤高清冷的格调。 5月,苏轼家眷也来到黄州,原先地方住不下了,州官照顾他,把一个叫临皋亭的驿站收拾出来给他们住。“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苏轼在《临皋闲题》里这样写道,旷达精神隐隐显露。 在《迁居临皋亭》诗中,他又写道:“我生天地间,一蚁寄大磨。区区欲右行,不救风轮左……饥贫相乘除,未见可吊贺。澹然无忧乐,苦语不成些。”他从开始的苦闷,逐渐走向澹然。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而在《夜归临皋》诗中,他突然生出无限感叹,体现了归隐的情趣。 1081年2月,因生计艰难,经朋友奔走,苏轼获批郡城东门外一块荒地,约50亩。他亲帅老小,种稻、麦、蔬菜,也栽桑树、枣树、茶树等。这块地就叫东坡。1082年初,修筑五间农舍,因在春雪纷飞中建成,故在正厅四壁绘满雪景,名“雪堂”。东坡、雪堂,在文学史上非常出名。 值得一提的是,苏轼在这段时间和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写了109首和陶诗,表达自己对陶渊明的仰慕。今天陶渊明有这么高的文学地位,离不开苏轼对他的推崇。 1082年3月,苏轼跟朋友在沙湖道中遇雨,写下了著名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是苏轼有代表性的豪放词之一,可以看到他思想的转变。 “再来说说著名的赤壁三绝,《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诞生于同一年,因此最能反映苏轼思想的变化过程。这个赤壁跟三国打仗的赤壁是不是同一个?不是,苏轼自己也很清楚,但又有什么关系?他就是想借赤壁发牢骚而已。”薛显超教授说。 苏轼在黄州共创作了753篇作品,其中诗歌214首,词79首,散文457篇,赋3篇,达到了他一生创作的巅峰。其文学代表作“一词二赋”享誉世界,书法代表作《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大行书”。 “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这是余秋雨的一段评价。 总之,黄州之后的东坡,是重生的苏轼。 薛教授指出,“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杖”字,在苏轼诗词中出现99次,“杖”不仅代表着苏轼深入民间的生活方式,更代表着一种乐观坦然的精神。而后世所画的苏轼像中,都有这根“杖”,它已成了苏轼形象的“标配”。 当一个朝廷官员、一个文化学者,戴起了农家斗笠,穿起了农夫雨屐,穿梭于百姓之中,并且自得其乐的时候,所转变的不仅是他的形象,更是他的精神世界。苏轼坚守的精神,包括他安顿内心的方式,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仍有启发意义。 (讲演内容来自天一阁书院·国学堂,有删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