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旅游与乡村振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6月17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文旅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金海燕 徐君杰 苏勇军    

    

    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中催生产业新业态、激发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支撑。农文旅融合发展是将农业农村的田园风光、农耕文明与自然景观等资源有机结合,构建“农业+文创+旅游”的发展模式,实现乡村与城镇的互动、田园风光与民俗文化的深度融合。

    我市农文旅融合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市农文旅融合发展进展迅速、成效明显。首先,实施“一人一艺+文化礼堂+旅游体验”暨“艺+堂”项目。比如,象山溪里方村成立了首家全省乡村文旅中心,开发推出慈溪黛青·越窑青瓷之旅、鄞州彩金·国家宝藏之旅、宁海火红·十里红妆之旅、余姚赤色·余姚红色之旅等非遗旅游线路,等等。

    其次,发挥“乡村文化+”“乡村旅游+”整合带动功能,推动乡村文化、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滨海渔业、健康养生、影视体育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培育乡村文化和旅游新兴业态。目前,已培育省级果蔬采摘基地50家,省级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9家,省级老年养生旅游示范基地5家。

    再次,积极实施“千村景区化”工程,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整治、村庄管理等方面融入文旅元素,实现景村一体化发展。全市已创建709个A级景区村庄,其中3A级景区村庄138个。

    最后,重点扶持基层文化建设,落实省公共文化服务“十百千”工程,加强对全市5个重点乡镇、86个重点村建设的工作指导。目前有20余个重点村完成建设工作,推动优质资源下沉,持续开展“天然舞台”“天天演”等文化惠民工程。

    同时,应清醒地看到我市农文旅融合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乡村文化挖掘不深。虽然农文旅融合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和利用水平有待提升,本土的乡村文化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传承,既缺少原创的主打产品,又缺少系列的衍生产品、伴生产品,乡愁载体没有构筑起来,乡村特色文化的价值无法有效传递给游客。二是农文旅融合机制不顺。存在着条块分割、管理分离、活力不足、利益冲突等问题,不能形成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的整体合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吃、住、行、游、购、娱”功能配套设施不足,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从业人员素质和能力不高。乡村文化和旅游项目从业人员大多是当地农民,平均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服务意识偏弱,对于文旅资源的开发和创新意识不强,无法满足游客多样化和品质化的消费需求。

    我市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推进路径

    1、规划引领,完善机制协调。一是要以编制“十四五”规划为契机,积极制定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相关规划和针对性政策,把农文旅融合发展写入村庄发展规划中。二是要建立健全融合发展组织领导机制,建立重大事项联合审议、决策制度,完善农文旅融合发展政策协同体系,形成党委政府牵头、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的协同组织机制,确保农文旅融合政策、举措落地落实。三是既要大力支持企业/农户经营生产,又要规范企业/农户经营行为,并通过信息公开、民主决策等方式,保护农民的土地、资金、生态等合法权益。

    2、要素整合,凝聚振兴合力。一是要利用市场机制,通过筑巢引凤、招商引资,依靠社会力量、引进工商资本,同时完善文旅结合项目融资担保机制,建立产权抵押贷款风险办法,探索农文旅结合项目贷款保险制度。二是引导组建或引进高水平运营团队、文化创意团队,整体负责乡村文旅的打造、维护、整治和管理。三是要创新激励政策,吸引企业家、专家学者、有志人士、党政干部等各类人才下乡返乡,开展投资兴业、办学育人、技术指导以协同推进乡村振兴;打好“乡贤牌”,鼓励引导乡贤参与农文旅融合发展;同时开展全市乡村文化和旅游从业人员轮训,提高其业务素养和服务品质。

    3、配套完善,夯实振兴基础。一是要通过农业设施景观化整治、河道生态化建设,将农事活动与休闲旅游度假相结合,通过原乡、原俗的农耕体验传承农耕文明,促进乡村文化旅游项目融合发展,不断拓展传统农业的功能范畴。二是要加大文旅项目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服务体系)的建设力度,积极做好农村公共服务全覆盖,使乡村旅游兼具观光游览和文化体验的功能。三是要不断提升乡村智慧旅游服务功能,提升综合性旅游服务网站、新媒体平台服务功能,为游客打造网上高效服务窗口。

    4、特色深挖,强化创新利用。一是要牢牢把握住宁波特有的农村文化特质,结合文化礼堂建设、乡村文旅中心打造、一人一艺项目普及等,充分挖掘、展示极具本地乡村特质的文化、民俗、手工艺等特色元素。二是要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名村”资源,重拾和珍视那些优秀传统习俗、特色手工技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乡村历史,讲好乡村故事。三是要充分利用民间博物馆、艺术馆、农村文化礼堂等公共文化场所和古镇、古村、老街等传统文化空间,打造一批乡村民俗文化演艺品牌、非遗景区、文博景区和乡村文创基地。

    5、多元融合,提升品牌影响。一是要创新农文旅融合形式,通过“乡村文化+体验、乡村文化+美食、乡村文化+演艺、乡村文化+节庆、乡村文化+民宿”等多种形式的融合,培育“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劳作变体验、乡村文化+伴手礼”的休闲业态,推动文化、旅游与乡村经济三者完美结合。二是要依托市、区县(市)二级电商运营服务中心,开展地域文旅项目公用品牌建设和推广;推进与抖音、B站等新媒体营销合作,吸引游客关注乡村旅游,提升流量转化率;加大品牌宣传营销力度,构建“企业+政府+运营服务商+电商平台”的开放型营销服务体系,提升乡村文旅品牌影响力。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中法联合学院)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