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岩平 最近看到一则材料,说的是近年来我市人才引进呈现量质齐升的良好势头,但产业工人、技能人才的缺口依然很大。以制造业为例,2020年,我市产业工人、技能人才需求为29.77万人,实际到岗5.17万人,缺口率为82.6%。 技能人才存在缺口,固然有后疫情时代制造业产能恢复反弹的因素,跟一线产业工人、技能人才发展空间不畅、职业前景受限也不无关系。据某权威职业招聘机构调查显示,如今制造业从业人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蓝领能人,择业第一意向已由原来的重薪资待遇向重职业前景转变,后者的占比从之前的三成不到攀升到六成多。 如何拓展蓝领能人发展空间,让他们更有盼头?健全推广企业人才自主评价这一做法是非常好的抓手和途径。据了解,我市从2019年7月开始探索试行这项制度,初衷是激发企业留才用才积极性、主动性,更好发挥其主体作用。何谓“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说得简单通俗点,就是企业能够自己为员工评职称了。从本质上来讲,这是一次权力的下放,也是一场技能人才工作的“变革”,它把对技能人才的评价权从政府部门逐步下放给企业,让企业从评价结果的接受者转变为评价工作的主导者。 在人们印象中,传统专业技术职称评定,过分强调学历、文凭、资历等,许多有真才实学但学历、文凭不达标的技能人才别说评聘,就连参与的资格也没有,极大挫伤了一些技术能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企业技术人才流失,而企业版职称评定无疑是一剂破解良方。 实行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制度,把技能人才评聘权下放给企业,不仅与当下简政放权的大背景相吻合,同时也是一项多赢之举。对职工而言,此举让职工尤其是一线职工更有盼头,因为凭自己的努力达到一定的技能水平,就可以取得相应的职称,继而可以有更好的上升空间和相关待遇,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也会提高。不仅如此,此举还可以产生鲶鱼效应,激发广大职工不断加强岗位练兵,提升技术技能,有效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从现实看,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这项制度的效应还有待充分激发,特别是覆盖面还有待拓展、落实度有待深化。据调查显示,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这一做法之所以落实得不如预期,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企业有顾虑。在推进技能人才自主评价过程中,企业对技能人才的渴求较强,但培养的积极性不是很高,主要原因是企业花大力气培养了人才,最后人才或被其他企业以高薪聘去,有“为他人作嫁衣”的担忧。二是评价周期长。企业人才自主评价是一项比较繁琐的过程,从建立针对企业特点的评价体系到组成企业内部考评队伍,再到确定评价内容和建立题库,需要一定的步骤和过程,耗时较长、成本较高。三是认定有局限性。企业人才自主评价中,每一企业所做的方案均不同,而每一企业所评价的工种也不尽相同,即使工种相同,但具体的岗位内容亦不同,一定程度造成评价出的企业人才只对该企业有用,相应人才的使用具有局限性。 完善推广企业人才自主评价制度,是一项牵涉面广的系统性工程,需要职工参与、企业主导,但同样离不开相关制度的规范与引领,特别是在企业人才自主评价实施过程中,政府职业技能鉴定部门应提供相关指导服务和程序监管,打通政策落实中的盲区,堵塞认定衔接中的漏洞,防止“政策变形、执行走样”。如此,才能真正拓展产业工人、技能人才的成长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