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艺林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6月22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师刻刀下的“小仙人”


萌萌的“小仙人”李广华 摄

    

    

    

    

    

    

    赴约参加艺术展,路上,手机突然响起,是竹根雕大师张德和打来的。未等接听,他微笑着已走到我的跟前。

    那是2016年9月25日下午,“八艺碌翁·厚德载物——曹厚德从艺80周年艺术展”,在鼓楼的一处老房子举行。因找不到展览的具体位置,急忙中他打电话给我。

    一见面,他将拎着的纸袋,顺手递给我。一看,是个木雕件,雕的是和合二仙中捧盒子的那位。我马上端详,顺便问是否有落款。

    “在底下。”

    我倒过来一看,是篆书“和”字。

    张德和大师说:“地方太小,我有的款也这样留。”

    雕件为崖柏,拳头大小,呈不规则形。他在材料上雕出仙人的脸和手,其余地方动得很少,施局部雕,通俗讲是少雕多留,利用自然形态,施刀与自然有机结合,实现天人合一,这是张大师一贯的风格。

    最见功力的是开脸。人物脸相有浮雕效果,双目似睁非睁,呈自然微笑的神情。鼻宽扁,显得厚实,符合中国古代审美理念。另一见功夫处为小嘴,嘴角抿合微陷,与两腮互为融通,呈喜悦状。两个盘起的发髻,充分利用根材的曲卷纹理,天然谐趣。

    底款“和”字为篆书,应有两层含义:一为含雕刻者张德和先生大名中的“和”字;一为“和合二仙”之“和”。

    雕件虽小,寓意深长,其中还有一段故事。

    约两年前,我在范宅地摊转悠,见到个小崖柏树根,顿时有了想法,便买下来。心想,何不自己动手,做一个根雕出来。随后,便开始了一系列的准备,买来刻刀,网购不同型号的砂纸,意欲一显身手。可真到动手时,又感到难以确定主题,无从下手。观察很久,还是不敢碰。这一放就是两年多。

    一日,张德和大师来开政协会议,我去驻地看望他。两人在宾馆对面的小饭店里把酒叙谈,酒至酣畅处,他说正在为提案之事忧虑。我俩边喝边聊,话题涉及很广,最后谈到为抢救曹厚德先生技艺而呼吁。他觉得有价值,当晚加以整理。事后,提案被转到工艺美术管理部门,形成文件。闻听此事,我跑去要了份文件,送到曹厚德先生府上,他颇感欣慰。

    聊到艺术,他说近年来所雕的树根作品很有感觉,也比较满意。他又谈到雕竹根小件的事,个个构思奇巧,与过去的雕法有所不同,作品表面处理得像玉一样细腻,又如同婴儿肌肤般光滑。闻此,我忽然想起那个一直放着的崖柏,请他小运两刀,大师借着酒兴,欣然允诺。

    难得张大师还记得此事。也真难为他,不晓得他是如何在这左看右看不成形的木疙瘩上动的脑筋。若是有形有样,规规整整或与某物相像,艺术家也好定题,雕琢起来也会容易些,偏偏此“货”左瞧右瞧、上看下看皆不成形:站不稳,摆不正;立不住,放不躺。要想成器,别说大器,即便是小件,也是对雕刻者不小的考验。想必,张大师“相根”的过程不会轻松。

    而此刻,我手上的“小仙人”,憨态可掬,浑然天成,既尊重了自然,又蕴含着深邃的根雕艺术理念,一看,便能让人感受到根艺的魅力。

    身穿中式薄衫的张大师,哼着小调,走起路来,大步流星的样子。我拎着纸袋,满怀喜悦地与他一道,迈入鼓楼边的那幢老房子……

    

    编后

    日前,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85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0项),宁波有三项入榜,其中象山竹根雕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张德和,象山人,1955年出生,中国根艺美术大师,象山竹根雕代表人物。2006年,张德和筹资兴建“德和根艺美术馆”,美术馆坐落在象山丹城东谷湖畔,现已成为象山知名旅游景点。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