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波 市政府近日印发了《宁波市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总体方案》,提出将全市298个开发区(园区)整合为20个,管理机构和人员数量也分别压缩60%和30%,初步建立功能布局合理、管理机制顺畅、产业集聚优化的开发区(园区)新体系。 开发区建设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对促进体制改革、推动产业聚集、优化经济布局、发展开放型经济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和增长极。开发区的能级和水平,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集中展示,能级和水平越高,对一个地方的经济拉动作用就越大。这次宁波整合提升开发区,走“少而精”道路,集中力量打造一批重点发展平台和高能级战略平台,意在从注重数量规模扩张向注重集约高效发展转变,用新体制、新机制破解发展中的新问题。 开发区是宁波最早的对外开放窗口,为宁波经济腾飞立下过汗马功劳。近年来,随着经济模式的变革和要素资源的日趋收紧,我市开发区体制优势和增长支撑作用趋于弱化,“低、小、散、弱”的现象日益突出,多而不强;主导产业集聚度不高,同质化竞争较为严重;要素资源较为分散,不利于统筹利用。在新旧动能转换的新形势下,开发区发展走到了“二次创业”的十字路口。推进开发区整合提升,既是适应产业发展方向、避免同质化竞争的内在要求,也是重构空间治理新格局,发挥规模效应,实现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开发区整合提升,本质上也是必要矫枉。一方面,建立完善了开发区的激励机制和退出机制,做大做强做优符合产业定位、体现集约发展的优质园区,对开发程度低下的园区给予撤并,以鼓励先进、倒逼落后。另一方面,整合提升切中了开发区发展中低效用地的这一突出问题,以“亩均效益”评价开发区绩效,旨在以最少的资源环境消耗获取最大的发展效益。 当开发区依靠税收优惠、土地财政等政策支持、要素驱动的传统发展模式渐渐变得“不合时宜”时,依靠体制机制创新驱动,破除过往的路径依赖,实现转型升级便成了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如何以开发区整合提升,推动做大做强做优,重塑宁波的比较优势,实现开发区的“二次创业”,是必须答快答好的重要课题。 做大做强做优开发区,要突出集约发展。今后,开发区已经不能局限于对经济资源和技术产品的开发,而是要比以往更加重视对发展模式的开发。新时期,开发区应该是探路者,着眼于通过优化投资结构和布局,提高单位要素的投资回报率,逐步实现由粗放型开发向集约型开发的转变,从生态破坏型开发向生态友好型发展模式的转变,探索更多以发展模式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路径。 做大做强做优开发区,要明确功能定位。有方向地囊括尽可能多的资源要素,利用已有的开放平台,打造特色功能,突出特色发展,实现错位发展,这是开发区转型升级的关键。按照总体方案,今后宁波前湾新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将分别打造为产城融合类、重大开放类、重大创新类高能级战略平台。到2025年,全市计划创建3个以上省级高能级战略平台,力争全部进入全国前30位,其中2个进入全国前10位,基本形成全区域统筹、高效率运转、高质量发展的开发区(园区)新格局。 做大做强做优开发区,要坚持产业定位。各开发区应结合自身区位特点、产业基础、环境容量,明确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构建共生互补的产业生态系统,推动企业集群向产业集群转变,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转变。 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排头兵,开发区从诞生之日起就携带并充满创新基因。敢于探索,勇于创新,根据时势变化及时推进改革创新,是开发区发展不断取得成功的法宝。基于此,今后开发区只有不断开拓创新、勇于改革,才能激发新活力,做大做强做优,形成新的集聚效应和增长动力,重塑竞争新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