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民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7月05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身心健康的接班人如何炼成?

——政协委员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建言献策

    

    

    

    

    记者 何 峰

    

    “我们期待着:不久的将来,孩子们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在体育场上驰骋、在艺海中遨游、在科技的宝库中探索、在图书馆里求知、在社会实践中吸取正能量,到处都是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美好环境!”近日,在市政协举行的“请你来协商”活动暨委员月谈会上,委员们围绕“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谈问题、找原因、提建议,为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建言献策。

    强健体魄

    培养孩子终身体育爱好

    体育是锤炼意志、健全人格很好的工具。近年来,我市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取得长足的进步,在全省的排名逐渐上升,但仍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

    “现在的青少年胸围越来越宽,肺活量却越来越小;身材越来越高,跑得却越来越慢;体重越来越重,力量却越来越弱……”一位在体育教学一线工作的市政协委员介绍,青少年由于持续紧张的学习,极易造成身心疲惫和神经衰弱,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使青少年提高身体素质、促进生长发育,还对缓解青少年的心理压力、消除不良情绪具有明显的作用。

    “虽然当前教育部门非常重视体育教育,并开启了体育中考模式,但体育教育仍以应试教育为主。我认为,要推进体教融合,强化‘一人一技’。”这位政协委员建议,教育部门应深入推进中小学校体教融合工作。同时,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可整合比赛资源,利用周末和寒暑假组织各类面向青少年的比赛,提高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此外,还要加强“一人一技”体育技能培训,每名学生可根据自身条件,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并使之成为终身体育爱好。

    形成合力

    构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近年来进行的心理健康调查表明,我市小部分中小学生存在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心理问题。

    政协委员在调研中发现,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对心理问题的筛查发现不够及时、学校干预不够专业、医疗资源不够充足等。

    “我市一直以来非常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各类有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项目与活动,组建心理健康指导教师队伍,设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但政协委员在调研中也发现,我市仍存在各部门之间缺乏协同、各类政策与资源作用发挥不充分、教育系统内心理健康指导教师配置不均衡,对于出现问题的家庭支持不足等问题。

    政协委员建议,要加快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专业服务机构广泛参与的协同机制,构建针对青少年的集心理健康早期识别、预防和干预服务为一体的社会服务体系。

    信息化时代,网络是提高孩子学习能力、促进个性化发展的有力工具。但不良的网络文化严重危害青少年。“不但危害身体健康,而且毒害精神世界。网络游戏成瘾使青少年产生厌学情绪,各种亚文化和不良视频内容影响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各类社交平台成为青少年犯罪的根源。”一位政协委员说。

    为了给青少年打造绿色网络空间,委员们建议,一是“压实”,家长要担负起第一责任;二是“协同”,社会要凝聚合力陪伴保护;三是“强化”,学校要发挥主阵地作用;四是“提升”,加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

    切实减负

    校内校外双“减”齐下

    校外培训本应该是学校教育的补充,用来满足中小学生选择性的学习需求,培养发展兴趣爱好,拓展综合素质。但随着“内卷化”的加剧,各类培训机构偏离了正常轨道,纷纷投身基础学科“应试”培训。

    “各种超纲教、超前学等行为普遍存在,在严重干扰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同时,也增加了青少年的课外培训负担,严重损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一位市政协委员说,规范整治校外培训机构迫在眉睫,让培训机构回归学校教育补充的轨道。

    学生的减负工作要落到实处,“校外减”“校内减”一样都不能少。市政协委员建议,要认真执行浙江省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实施方案,减作业、增睡眠,减补习、增运动,减刷题、增实践。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让学生在校内“吃得饱”“吃得好”,设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同时,学校在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的室外活动时间外,也要规定学生在家里的室外活动时间和晚上睡眠时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