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莉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环境、体量规模以及结构布局等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高质量发展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脉络,坚持应用型、特色化的办学战略,构建政校企协同育人的办学模式,是应用型高校内涵式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A 当前应用型高校政校企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 1、顶层设计匮乏,合作主体角色模糊。现有不少政校企合作存在着顶层设计匮乏、互动不足、合作模式选择不当、合作主体角色相对模糊等问题。比如,一些高校除了为行业企业培养人才与提供技术开发和科研服务,自身也建立了公司,不少企业有自己的人才培训机构和技术研发部门,一些政府部门从原本的规则制定者和行动引导者的身份转变为创新主体等。 2、合作基础薄弱,关系松散,缺乏长效机制。一些政校企合作基础薄弱,关系松散,缺乏长效机制。一方面,应用型高校虽居于主体地位,却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人才规格等方面片面迎合企业需求,办学定位欠清晰;另一方面,政府与企业成为被动的参与者,尤其是企业的办学主体地位明显被弱化为参与者的境地。这些因素影响了政校企协同育人合作功能的充分发挥。 3、部分高校因自身条件受限,难以吸引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合作。吸引行业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应用型高校除了具备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接的专业学科和一定数量的合格毕业生,还须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地方服务能力。而一些应用型院校服务能力不强,对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企业有较深了解和研究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不多,难以吸引行业企业特别是实力雄厚的品牌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深层次的合作。 4、一些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比如,一些人力资源密集型制造企业和服务行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愿望比较主动和迫切,而一些对人力资源需求淡旺季比较明显的行业企业,在出现季节性缺工时才乐于与高校开展顶岗实习等形式的校企合作,还有一些企业因自身实力的原因,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能力不足等。这些因素影响了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形成。 B 创新应用型高校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是当前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迫切任务,这就要求应用型高校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构建创新型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为地方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1、政府:做好规划和引导工作,构建政校企融合的合作平台 一是要主动应对以新技术、新产业等为特征的新经济发展需求,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应用型本科专业结构,支撑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二是要引导高校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推动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把办学思路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教融合、合作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等方面来。三是持续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推动社会优质资源向育人资源转化,引导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共建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四是以应用型高校为重点,鼓励引导应用型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建立现代产业学院,实施共建共管共享,以培养现代产业发展所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 2、高校:加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深化产教融合 一是加快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产业布局,灵活规划和调整专业结构,打造地方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专业,深化产教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保障机制。二是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加大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等融合发展力度,努力打造特色优势专业,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有效提升专业质量,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推动专业集群式发展。三是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探索构建课程新体系、新标准,推进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改革,与行业企业合作探索任务式、项目式、实操教学等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四是积极探索定向培养、3+1培养、工学结合以及现代产业学院等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要依托优势专业,构建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与行业企业建立产业学院,打造以校企双方共同招生、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教学、共同开发课程和实训项目、共同管理等为特征的“共商共建共享”的教育责任共同体,为现代产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3、企业:增强合作意识,积极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环节 一是增强校企合作意识,通过定向培养、工学结合、产业学院等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主动参与到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使学生毕业时达到企业要求,有效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二是积极与高校共同开发教程、共建实验室和实训实习基地、合作培养培训师资、合作开展研究等,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三是深度参与教材编制和课程建设,推动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生产流程、项目开发等产业需求科学对接,积极把企业的管理服务流程、产品研发设计等真实项目作为高校学生毕业设计、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选题来源。四是围绕产业技术创新关键问题开展协同创新,与高校建设联合实验室与研发中心,推动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本文为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一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jg20180470)成果】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