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应士锋在选桃装箱。(余建文 摄) |
记者 余建文 七月的奉化,满城洋溢着蜜桃的香气。在锦屏街道外应村的九岙果园里,凌晨4时多,应士锋钻进果园,与工人一起小心采摘已成熟的桃子,送进仓库,再进行分拣挑选,打包装箱。 盛夏的阳光来得特别早,不多会儿,老应的衣服就被汗水湿透了。老应说,天天早起摘桃、选桃、卖桃,一直干到天黑,已连续近半月,“今年我60岁啦。这人一上了年纪,活重点就吃不消了”。 在奉化,应士锋绝对是个名人。他早年当过兵,做过村干部,1994年“下海”办企业,将一间小漆包线厂发展成年产值4亿元的大企业。但在2014年,应士锋做了个出人意料的举动,他把凝聚了20年心血的企业交给女儿打理,自己躲进山林,扛起锄头,一门心思种起了桃子。 说起这次“跨界”转型,应士锋直言不讳:自己办企业20年,生意场上的应酬使得生活极不规律,不仅严重影响身体健康,也鲜有时间陪伴家人,“是时候该换个活法了!我本是农民出身,心里一直有个田园梦。况且女儿海外留学归来,理念新,能力也强,会把企业打理得更好”。 外应村九岙这片山坡地,之前是块被废弃的茶园,面积约150亩,杂草丛生。应士锋却一眼看中,承包下来后,重新开沟修路,改善基础设施,垒石护土,引进种植2000多株桃苗。 由工转农,一切从零开始。应士锋大部分时间吃住在桃园,选苗、栽培、管理……细心钻研每个环节,伴着桃树一天天长大。“我脸皮厚,碰到不懂的地方,隔三差五向周边的桃农兄弟和奉化区农技人员请教。”应士锋深深懂得科学种桃的重要性,还大胆创新,较早引进了黄金桃等新品种,改良了多项栽培方法,从原来的“门外汉”变成同行眼中的水蜜桃“土专家”。 经过4年的精心培育,2018年,桃园首次迎来丰收,卖了30余万元桃子。尽管最后收支平衡,老应却很高兴。最近几年,他下大力气进行生态化种植,引入先进的水肥一体化设施和滴灌系统,坚持不打农药,不用除草剂,施肥只用复合肥,加速土壤自我修复。九岙桃园种出的桃子果型圆硕,汁多味甜,成为大家公认的奉化区最好的水蜜桃之一,被网易严选列为正宗奉化水蜜桃的代表。老应还设计了精巧竹篮包装,尝试桃子“论只卖”,提升附加值。 走进九岙桃园,迎面是一个硕大的显示屏,气温、湿度等数据一目了然。桃园与省农科院合作,建立宁波首个桃园气象站,利用大数据,研究、改进桃子栽培技术。桃园里有个山塘,波光粼粼,应士锋还在山道边种植了李子、杨梅、金桔以及猕猴桃等四季果树,依山修建数间木屋。站在山坡上,远眺奉化新城美景,闻着阵阵蜜桃香,非常惬意。 今年,九岙桃园的桃子个大味甜,长得特别好。老应说,最近每天要发运三四百箱桃子,远的卖到内蒙古、广东。一篮10个桃子售价近百元,还是供不应求,很多客户抢着上门来提货。 7年来,应士锋全心扑在桃园里,累计投入资金近500万元。他的皮肤晒得黝黑,双手长满老茧,活脱脱一副老农模样。农业靠天吃饭,风险大又见效慢,几年辛苦下来桃园也没赚到多少钱,但老应说天天劳动,生活很充实,自己很满足,“我想要打造一个四季可赏景、采摘瓜果的‘世外桃源’,让城里人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这个梦,相信很快能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