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行走基层·美丽家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7月21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姚军:让学生在培育“金鳞”中快乐成长


姚军在“金鳞社”内忙碌。(张琼瑛 沈孙晖 摄)

    

    

    

    记 者 沈孙晖

    通讯员 罗婷婷 张琼瑛    

    

    正值暑假,镇海九龙湖中心学校“金鳞社”第一代社员、如今的社团校外志愿者杜莹杰每隔几天便回到母校帮忙喂养金鱼、清洗鱼缸。“当年姚老师教会我养金鱼,我一直兴趣十足,平时在家培养出好的品种,我也会送一些给母校。”杜莹杰告诉笔者。

    “金鳞社”由一间教室改造而成。在50平方米的空间内,有大大小小几十缸金鱼,猫狮、燕尾、琉金、鹤顶红……品种应有尽有,涵盖龙种、文种、蛋种、草种四个大类。这些观赏性极高的金鱼并非购买而来,而是由学校师生人工孵化养殖。创办至今,“金鳞社”已培育了几万条金鱼。

    而“金鳞社”的掌门人,就是小杜口中的姚老师——九龙湖中心学校语文老师姚军。

    “我从小学开始接触金鱼,十七八岁开始专心研究,前些年还和朋友一起开了中国观赏鱼论坛。”姚军打趣说,他养金鱼的“工龄”比做老师要长。

    2008年,学校开设“快乐金鳞”课程作为拓展性课程。受校长邀请,姚军挑起“大梁”,与胡海云、蒋波两位老师一起打造“金鳞社”。

    兴趣爱好转化为课程,姚军心里也没底,“一开始犯过很多错误,鱼病死不少。但我这个人很执着,事情做了就要努力做好。”工作之余,他每天花几小时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泡在论坛向专家讨教经验。很快,姚军的养鱼水平有了质的提升。

    每一条金鱼都由师生亲手孵化养殖,从而感受生命循环的意义,这是“金鳞社”的最大特点。

    每年四五月,姚军等人会带着学生搜集金鱼的受精卵进行孵化。金鱼繁殖期,他们每天早上5时要去河边捞鱼虫,清洗消毒后,用来喂养鱼苗。此外,换水、擦缸、维护……专业技能一样不落。

    金鱼易得病,疾病防治也是课程重点。“白点病、水霉病之类要用些鱼药,有些病通过调节水温就能治。”四年级社员沈嘉瑞对鱼病防治知识如数家珍。如今,“金鳞社”每年金鱼疾病的损失率不超过2%。

    “很喜欢‘快乐金鳞’课程,有很多其他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四年级社员项迪获益良多,“姚老师的语文课可以写养金鱼的作文,美术课可以画金鱼,科学课可以制作生态瓶。”而最吸引他的,莫过于和老师一起去河边捕捉小鱼小虾的快乐。

    十几年来,分享与奉献已在“金鳞社”蔚然成风。“每年我们孵化的80%以上不能作为种鱼的金鱼,都会送给老师、学生,还会定期开展爱心义卖,义卖所得均捐给有困难的孩子们。”姚军说。

    九龙湖的独特生态资源也是“金鳞社”不可多得的“素材库”。去年暑假,姚军在社团里引入了原生缸,从养金鱼扩展到“野采”家乡山水间的其他自然鱼类。

    “原生缸里的每一条鱼、每一粒沙石、每一根木头、每一棵水草,都是从九龙湖的溪流中搜集而来,凝结着孩子、家长和老师的心血。”姚军介绍,如今社团金鱼养殖房内有20多个原生缸,各成系统、各有循环,成为一道道别具特色的风景线。

    “鳑鲏、溪流石斑、虾虎鱼、长鳍鱲……这些都是我们自己抓来的,我第一次知道家乡还有这么多好玩的鱼。”五年级社员毛鲁迪指着自己制作的原生缸,语气自豪地说,他的父亲也是“金鳞社”后援团成员,“我爸爸特地借了辆面包车,和我一起去河边找‘素材’哩。”

    这就是发生在“金鳞社”这个大家庭的故事。在这间特殊的教室里,一批批鱼苗孵化繁衍,一批批孩子快乐成长。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