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效仁 明星吴亦凡被曝大量负面信息,事情目前仍在持续发酵。19日晚,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声称,演艺人员如若触犯法律自有法律严惩;在不触碰法律底线的基础上,如若违背公序良俗并造成恶劣影响,行业自律惩戒也绝不会手软。 之后,腾讯视频、手机游戏“王者荣耀”、康师傅冰红茶、LV、保时捷中国等十余家品牌,宣布终止与吴亦凡的合作关系。据网友统计,吴亦凡的内地商务合作已全部解约。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音频客户端云听App,也宣布终止与吴亦凡的一切合作,表示App内及第三方平台账号已对其参与录制的内容全部做下架处理。随着吴亦凡“人设”崩塌,众多与其合作的商家先后宣布终止关系,忙于“切割”。 吴亦凡事件的真相到底怎样,相信警方会介入调查,给公众一个真相。但一众品牌的解约潮,倒也让人有些思考。 在“流量”至上的商业伦理下,流量就是客源和商机。强大的粉丝号召力,让吴亦凡和押注他的资本,备尝流量明星的红利,甚至一些权威媒体也需要请吴亦凡来“装点门面”。 但“流量”是一把双刃剑,一旦明星“翻车”,轻则影响代言品牌的营销策略和市场推广,重则直接损害品牌的价值。 吴亦凡风波其实早有预兆,5年前,他的一名前女友就在全网控诉,引发公众对吴亦凡的质疑,也给青少年粉丝做了不好的榜样。问题在于,一些具有知名度和公信力的品牌,在那场风波后,还是让吴亦凡继续“营业”,另一场更大的风波到来,又纷纷划清界线,营销的边界在哪儿?请明星代言的底线又在哪儿?如果眼中不仅仅有“流量”,还有“底线”,有一些社会责任,那么5年前就应及时发现问题,不至于到今天才“切割”,急于维护品牌形象。 近年来,艺人吸毒、嫖娼、婚内出轨等负面新闻,可谓层出不穷,呼吁明星培养艺德、净化行业风气,也成为影视行业整治的重点。既然对劣迹艺人参演相关作品进行严格限制已成共识,自然也需要商业品牌的积极响应和规范营销。与吴亦凡忙着“切割”的品牌们,流量面前还请先守住底线。毕竟,一个品牌的生命力,不在于“赚快钱”,而在于与社会正面向上、积极奋进的发展节奏保持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