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茶座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7月22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明城市成长的历史见证——

重温宁波“除四害、讲卫生”运动

“除四害”特等奖奖章正面(图片由作者提供)

    

    

    

    

    

    

    徐秉辉 

    

    宁波是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不少第一次来宁波的外地朋友,对宁波的城市环境表示赞赏和认可。如今,不少90后、00后也许不知道,在城市文明的进程中,上世纪50年代的一次运动,颇有意义,促进了人们观念的转变,也为城市一天天变得干净整洁打下了基础,值得重温。

    1952年初,随着毛主席发出“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的号召,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在全国上下拉开序幕。

    1958年2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除四害讲卫生的指示》。提出要在10年或更短一些的时间内,完成消灭苍蝇、蚊子、老鼠、麻雀的任务。

    那时说的“四害”,是指苍蝇、蚊子、老鼠和麻雀。当时,因为麻雀吃稻谷,所以人们把它列为“四害”之一,后来解剖麻雀发现,它还捕食蝗虫、棉铃虫等害虫,于是就把麻雀“平反”了,把蟑螂换作“四害”之一。

    据宁波市卫生志记载,1952年开始的爱国卫生运动,市民参与度很高。当年有16.3万余人投入运动,占宁波老市区人口的81.5%。总计拆除家庭粪缸7680个,改用马桶,每天政府派粪车定时定点到居民家里收集。之后,又兴建公共厕所,改变了不少人随地大小便的习惯。

    那时,农村卫生条件比较差,容易滋生苍蝇,而且它繁殖快,是人们最厌恶的害虫之一。可消灭苍蝇的工具并不多,除了苍蝇拍,也用苍蝇药水、粘蝇纸等。抓老鼠的方法和现在大致相同,有用捕鼠夹的,也有用老鼠药的,只是那时的药效没有现在好。灭蚊子的方法最为独特了,堪称一箭双雕:在一长竹竿的顶端,装上几圈环状的铁丝,先去扫荡蜘蛛网,等铁丝圈上都沾满了蜘蛛网,就拿着到有蚊子的地方扫荡。特别是傍晚五六点钟的时候,在草丛中扫个来回,蜘蛛网上就沾满了蚊子。

    据宁波市卫生志记载,仅1958年一年,全市灭鼠34.2万只。那时,宁波市的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规定,凡消灭苍蝇5000只以上,就可以被评为“除四害”能手,并能获得“除四害”特等奖奖章。这枚“除四害”特等奖奖章,是1959年由当时的宁波市人民委员会颁发,获奖者才13岁。这名获奖者每天上学时,随身携带一把苍蝇拍,路上见苍蝇就打,并将消灭苍蝇的数字上报学校。学校每周公布个人“战绩”,然后逐级上报,一个月总结一次,根据个人消灭苍蝇的数量给予相应的奖励。

    为了清除蚊蝇滋生地,宁波市区填污水河、洒杀虫药,把石板阴沟改成密封的双层石板阴沟,蚊虫从此大为减少。

    上世纪50年代初,江北白沙居民区里有全市最大的水产公司,是全市的水产品供应基地,蚊蝇成群。在医生和社区居民的共同努力下,大家清理卫生死角,使得人称“义塚地”的白沙居民区,成了“全市第一个无蝇区”,被评为全国乙等卫生模范单位。因为做到了“鱼市场里也没有苍蝇”,白沙居民区引来全国各地的同行参观取经。

    “除四害、讲卫生”运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在全国范围开展的全民运动,轰轰烈烈、热火朝天、声势浩大,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经过这次运动,全社会形成了良好的卫生观念。见“四害”就打,让害虫无处可藏。除“四害”的方法、工具、药物应运而生,各显神通。通过运动,群众养成了讲卫生、防疾病、强身体的好习惯,讲卫生成为一种制度、一种时尚、一种常态。

    2004年,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宁波市被全国爱卫办授予国家卫生城市称号。这以后,宁波又连续三次获此殊荣。目前宁波所辖县(市)国家卫生城市“满堂红”,这说明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宁波的卫生状况有了跨越式提升。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